[实用新型]一种空气分级/局部富氧燃烧电站锅炉NOx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21292096.4 | 申请日: | 2016-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496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9 |
发明(设计)人: | 李德波;冯永新;车得福;杜勇博;王长安;李建波;周杰联;朱信;余岳溪;钟俊;殷立宝;湛志钢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F23N3/00 | 分类号: | F23N3/00;F23L7/00;F23L15/00;F23J1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27 | 代理人: | 杨炳财,屈慧丽 |
地址: | 51008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空气 分级 局部 燃烧 电站 锅炉 nox 控制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燃煤火力发电技术领域,特别设计一种空气分级/局部富氧燃烧电站锅炉NOx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在中国,燃煤火电厂是氮氧化物(NOx)的主要排放源。而近十几年,火电厂排放的大量NOx已经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影响了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了应对这个严峻的环境问题我国政府规定从2014年7月1日起,全部火力发电锅炉的NOx排放量不得高于100mg/Nm3。为了满足如此严苛的规定,大多数电厂都采用低氮燃烧技术与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技术结合使用的方法来控制NOx排放。
SCR尽管被认为是目前电站锅炉中最高效的NOx减排技术,但它在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首先,SCR运行过程中所消耗的催化剂和还原剂费用很高;其次,SCR催化剂的运行寿命一般都比较短,而将失活的催化剂直接丢弃的话会造成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再次,SCR催化剂会氧化烟气中的SO2生成SO3,SO3再与还原剂NH3结合生成硫酸氢铵,对下游的空气预热器造成堵塞;最后,在锅炉负荷发生变化时,SCR反应器处的烟温也会随之变化,产生烟温与催化剂的工作温度窗口不匹配的情况。所以采用SCR技术来控制电站锅炉的NOx排放并不是长久之计。
因此,应该优先发展炉膛内的低NOx燃烧技术,让NOx在炉膛内的初始生成量足够低,这样就可以不用尾部脱硝技术,或者用SNCR来替代SCR就可以达到国家规定的NOx排放限值,从而可以避免SCR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且,国家对NOx排放的规定限值可能在近几年再次被推进,到50mg/Nm3,所以发展适用于电站锅炉的高效低NOx燃烧技术来降低炉内的NOx生成量就显得势在必行而且对环境保护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分级/局部富氧燃烧电站锅炉NOx控制系统,结合炉内的空气分级/局部富氧燃烧技术与炉膛内SNCR脱硝技术来控制电站锅炉NOx排放量,在不采用SCR的条件下可以大幅度降低NOx的排放量,使锅炉的NOx排放达到国家规定的限值以下,避免了SCR运行过程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一种空气分级/局部富氧燃烧电站锅炉NOx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采用以下的配风方式来实现炉内空气分级/局部富氧燃烧:
①.主燃区的过量空气系数控制在0.7左右,
②.燃烧器的二次风成分为空气加一部分纯氧,
③.燃尽风喷口设置在较高的位置,大约离燃烧器的距离为20m;
结合空气分级/局部富氧的炉内低氮燃烧技术和SNCR脱硝技术来控制NOx排放,此外不再需要尾部SCR脱硝。
可选地,所述二次风中需加入的纯氧由空分装置提供。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气分级/局部富氧燃烧电站锅炉NOx控制系统,包括锅炉炉膛(1),燃烧器(2),燃尽风喷嘴(3),SNCR还原剂喷嘴(4),省煤器(5),空气预热器A(6),空气预热器B(7),暖风器(8),静电除尘器(9),静电除尘器(9),烟气冷凝器(10),脱硫塔(11),烟囱(12),空分装置(13),送风机A(14),送风机B(15),送风机C(16),磨煤机(17),其中:
烟气从省煤器(5)出来后分开进入两个并联的空预器:空气预热器A(6)和空气预热器B(7),从两个空预器出口相连接并由管道连接依次通过暖风器(8),静电除尘器(9),烟气冷凝器(10),脱硫塔(11)最后进入烟囱(12)。
可选地,空分装置(13)出口的氮气直接收集,液氧路经管道连接进入烟气冷凝器(10),烟气冷凝器(10)出口连接送风机A(14)入口,送风机A(14)出口与送风机B(15)出口相连再由管道依次连接至暖风器(8)、空气预热器B(7)和燃烧器(2)。
可选地,送风机C(15)出口连接空气预热器A(6),空气预热器A(6)出口分为两路,一路与燃尽风喷嘴(3)相连,另一路与磨煤机(17)出口相连,再由管道连接至燃烧器(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未经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29209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节能防潮地下室
- 下一篇:一种预制装配式房屋建造结构及其施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