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导弹与运载火箭控制系统配电器有效
申请号: | 201621285732.0 | 申请日: | 2016-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596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6 |
发明(设计)人: | 叶绍凯;缪小东;张磊;李妍妍;赵阳;朱榕;赵娜;李辉;赵民;江思荣;段然;李莉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2B1/04 | 分类号: | H02B1/04;H02B1/46;H02B1/5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3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导弹 运载火箭 控制系统 配电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配电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导弹与运载火箭控制系统配电器。
背景技术
导弹与运载火箭控制系统配电器是飞行控制系统核心设备之一,其功能是将电池电压按要求分配给二次电源和其他用电装置,并实现地面/弹上电源转换,其具体要求为:1、起飞前应能控制地面电源代替弹上电池,按要求分别给各控制装置供电;2、发射时应能控制由地面电源转为弹上电池供电(转电);3、“转电”前后应始终保持所有用电装置可靠供电,不允许产生瞬间断电;4、转电”后应能由地面控制断电。
配电器一般采用继电器线路实现,且供配电路数越多,配电器线路就越复杂,同时由于配电器是弹(箭)上电源系统的配送中枢、电流大,故其自身发热量大,且易对外形成电磁干扰。如图1-图3所示,传统配电器实现方法为:将配电器线路中的继电器安装在继电器安装板100上,继电器附属电路采用分立插装器件,通过双翼状焊盘集中安装在元件板101上;元件板101通过固定支柱架在继电器安装板100上,且与各继电器引脚同侧;继电器安装板100的继电器通过导线飞线与元件板101的附属电路进行连接;继电器安装板100连同元件板101安装后装入整机壳体中,完成与整机对外连接器102的导线连接。
传统配电器的主要缺陷在于:1、继电器安装板100与元件板101通过支柱连接,一般支柱高度较大,导致整机高度乃至体积较大,集成度不高;2、由于继电器安装板100与元件板101通过支柱连接,中间空隙较大,不利于整体机械性能的提升;3、为保证一定机械强度,元件板不能做大,故附属电路相对集中,进而继电器安装板100与元件板101的连线较长,容易交叉,不利于整机电磁兼容性的提高;4、整机体积大,导致热传导距离变长,不利于整机散热。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集成小型化的导弹与运载火箭控制系统配电器,已解决现有配电器体积大、集成度不高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导弹与运载火箭控制系统配电器,包括箱体,在所述箱体内设置有固定板、玻璃布板和电路板,在所述箱体的一侧设置有对外连接端口;
所述固定板水平设置在所述箱体内部,在所述固定板上设置有大功率继电器安装区域、中功率继电器安装区域和小功率继电器安装区域;在所述大功率继电器安装区域、所述中功率继电器安装区域和所述小功率继电器安装区域上均设置有多个贯穿所述玻璃布板和所述电路板的继电器安装插槽,用于安装继电器;其中,所述大功率继电器安装区域设置在所述固定板靠近所述外连接端口的一侧;
所述固定板的底面与所述玻璃布板的顶面完全贴合,所述玻璃布板的底面与所述电路板的顶面连接。
进一步地,在所述大功率继电器安装区域、所述中功率继电器安装区域和所述小功率继电器安装区域的同一侧设置有继电器控制信号端口,在另一侧设置有电源输入和输出端口。
进一步地,在所述箱体的顶部设置有可拆卸的端盖。
进一步地,所述电路板采用双面电路板,在所述电路板的顶面设置覆铜网,在所述电路板的底面设置有用于实现配电器附属电路表贴器件。
进一步地,所述电路板的飞线孔和所述表贴器件围绕所述大功率继电器安装区域、所述中功率继电器安装区域和所述小功率继电器安装区域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板、所述玻璃布板和所述电路板尺寸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板、所述玻璃布板和所述电路板通过导热性好的金属螺钉紧固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板采用铝板制成,所述箱体为硬铝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大功率继电器安装区域、所述中功率继电器安装区域和所述小功率继电器安装区域,三者之间设有间隙。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导弹与运载火箭控制系统配电器,通过固定板、玻璃布板和电路板的叠层结构有效缩小配电器的体积,提高系统集成度、电磁兼容性及机械环境适应性,且整机散热性能良好。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配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继电器安装板与元件板的连接示意图;
图3为图1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板与电路板的连接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板的布局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热传导路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未经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28573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小粒径负离子发生器
- 下一篇:一种互感器万能安装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