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颗粒两相流粒子相浓度监测零校准、跨度及量程校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1283472.3 | 申请日: | 2016-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1928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24 |
发明(设计)人: | 尉士民;杨永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翠云谷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5/06 | 分类号: | G01N15/0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誉威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79 | 代理人: | 宛文鸣,王芳 |
地址: | 518116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颗粒 两相 粒子 浓度 监测 校准 跨度 量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烟粉尘粒子浓度监测仪,尤其涉及一种颗粒两相流粒子相浓度监测零校准、跨度及量程校准装置。
背景技术
粒子的浓度测量是一个广泛的需求,例如,环保行业的烟尘浓度的测量、粉体加工及输运过程中的颗粒相浓度的测量等。
目前,散射测量方法主要基于两种技术路线:一种方法可称为群散射方法,另一种方法是采用粒子计数方法。另外,通过对标准粒子对不同粒径的散射强度的预先检测,即使在粒子群粒径分布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粒子群的浓度。
但是,对于目前的烟粉尘粒子浓度监测仪缺少合理的用于测仪零校准、跨度及量程校准的部分结构,各个跨度及量程的校准信号,跨度或量程信号,系统使用一段时间各个环节会造成一定的测量偏移,利用现有技术无法进行校准及修正。
因此,针对以上方面,需要对现有技术进行合理的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以上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稳定可靠、应用范围广泛、可通过几个跨度值或量程值进行校准及修正的颗粒两相流的粒子相浓度监测零校准、跨度及量程校准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的诸多不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颗粒两相流粒子相浓度监测零校准、跨度及量程校准装置,由抽气泵、测量腔、信号光纤、发光二极管、光电传感器组成,其中的发光二极管与光电传感器均安装机体内壁面的信号及流路控制单元外部,所述发光二极管通过校准光纤连接至校准光座,所述光电传感器通过信号光纤连接汇聚透镜组。
机体内部的绝热保温层形成一个封闭的保温腔体并且该腔体将仪器分为加热保温部分与不加热部分,该保温腔体所经过仪器内的中心部位安装绝热连接件;所述绝热连接件两端分别连接冷却室、测量腔;测量腔底部与抽气泵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颗粒两相流粒子相浓度监测零校准、跨度及量程校准装置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应用该装置,在所应用的浓度监测仪的气幕流路开通、反吹流路开通、引流流路开通时,测量腔内部充满压缩空气,不存在烟粉尘颗粒,这时通过信号及流路控制单元控制发光二极管产生设定频率的占空比信号,模拟颗粒通过测量区产生的散射信号,这时,光电传感器采样的光信号经过参比可代表固定的已知颗粒物浓度产生的散射信号,通过设定几个档次的占空比,对应于各个跨度及量程的校准信号,这几个跨度或量程信号,对于确定的浓度值,系统使用一段时间,各个环节造成测量偏移,可通过这几个跨度值或量程值进行校准及修正。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颗粒两相流粒子相浓度监测零校准、跨度及量程校准装置应用状态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颗粒两相流粒子相浓度监测零校准、跨度及量程校准装置示意图。
图中:
3、冷却室;6、绝热连接件;8、抽气泵;9、校准光座;11、汇聚透镜组;12、测量腔;
14、信号光纤;23、发光二极管;24、光电传感器;25、信号及流路控制单元;40、机体;49、绝热保温层。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颗粒两相流粒子相浓度监测零校准、跨度及量程校准装置,由抽气泵8、测量腔12、信号光纤14、发光二极管23、光电传感器24组成,其中的发光二极管23与光电传感器24均安装机体40内壁面的信号及流路控制单元25外部,所述发光二极管23通过校准光纤连接至校准光座9,所述光电传感器24通过信号光纤14连接汇聚透镜组11。
以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颗粒两相流粒子相浓度监测零校准、跨度及量程校准装置,在应用时设置于机体40内部,绝热保温层49于仪器机体40内部形成一个封闭的保温腔体并且该腔体将仪器分为加热保温部分与不加热部分,该保温腔体所经过仪器内的中心部位安装绝热连接件6,该绝热连接件6两端分别连接冷却室3、测量腔12,该测量腔12底部与抽气泵8相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翠云谷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翠云谷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28347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全自动智能钻孔设备
- 下一篇:钻孔弹夹式针盘快速退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