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调整螺栓及导线疲劳试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1283175.9 | 申请日: | 2016-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906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30 |
发明(设计)人: | 尹泉;刘胜春;李轩灏;高渊;孙跃祥;杨志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16G11/12 | 分类号: | F16G11/12;G01M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工信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66 | 代理人: | 方艳辉 |
地址: | 10019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调整 螺栓 导线 疲劳 试验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输变电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调整螺栓及导线疲劳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微风振动极易引起架空输电线路导线的疲劳破坏,因此疲劳特性是导线重要的力学性能之一,为了考核导线的疲劳性能,需要对导线进行疲劳试验。
目前,国内标准对导线疲劳试验的规定,其要点如下:对导线施加25%的额定抗拉力,一端悬垂,一端固定。振动台在导线某个振动频率下振动,并控制试验的振动角在一定的范围内,当振动一定次数后,打开悬垂线夹,观察悬垂线夹处导线是否发生断股,以此判断导线疲劳特性是否合格。例如,振动台在导线20Hz~40Hz的振动频率下振动,并控制试验的振动角为25′~30′,当振动3×107次后,打开悬垂线夹。疲劳试验要求同一型号的导线每次进行多根试样的检测,例如3根。导线疲劳试验室振动台与激振架连接,各导线的一端通过盖板与激振架固定在一起,各根导线的另一端分别与相对应的调整螺栓相连接,由于各导线下线及在压接或做锚头的过程中很难保证最后长度完全一致,因此需要通过调整螺栓的调节螺杆伸缩来实现张力的调节。
导线在受拉力的时候,人利用撬棍撬动螺栓主体正中心,但因为各导线彼此之间距离很近,所以转动后的撬棍会与相邻的调整螺栓发生干涉,撬棍撬动一次后再次撬动时非常不方便,进而不能精确的调整导线的张力。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调整螺栓及导线疲劳试验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撬棍转动后会与相邻的调整螺栓发生干涉导致的导线张力调整不精确的问题。
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调整螺栓。该调整螺栓包括:螺栓本体、两个单向转动体和两个连接杆;其中,两个单向转动体分别与螺栓本体的两端相连接,并且,各单向转动体转动方向相反,各所述单向转动体均设置有第一穿设孔,所述第一穿设孔用于撬棍的穿设;两个连接杆分别穿设于相对应的各单向转动体,并且,各连接杆分别与螺栓本体的两端螺纹连接,各所述连接杆的螺纹旋向相反。
进一步地,上述调整螺栓中,每个单向转动体均包括:至少两个单向轴承和套筒;其中,各单向轴承与螺栓本体的端部依次连接,并且,各单向轴承转动方向相同;套筒套设于各单向轴承外,并且,套筒外壁设置有第二穿设孔,第二穿设孔用于撬棍的穿设。
进一步地,上述调整螺栓中,螺栓本体的两端均延设有第一连接部,各单向轴承均套接于相对应的第一连接部外。
进一步地,上述调整螺栓中,套筒的外壁凸设有第二连接部,并且,第二连接部开设有第三穿设孔,第三穿设孔用于撬棍的穿设。
本实用新型在螺栓本体的两端均设置单向转动体转动,利用撬棍撬动单向转动体,现了对被测导线张力的调整,同时,撬棍转动后不会与相邻的调整螺栓发生干涉,进而使被测导线的张力调整更加精确。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导线疲劳试验装置。该装置包括振动装置、并行设置的第一支撑体和第二支撑体、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述的调整螺栓;其中,调整螺栓的第一端与第一支撑体相连接,调整螺栓的第二端用于与被测导线的第一端相连接,第二支撑体用于与被测导线的第二端相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导线疲劳试验装置中,调整螺栓的第一端与第一支撑体可拆卸地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导线疲劳试验装置中,调整螺栓为多个,各调整螺栓的第一端均与第一支撑体相连接,各调整螺栓的第二端均用于与相对应的被测导线的第一端相连接。
由于调整螺栓具有上述效果,所以具有该调整螺栓的导线疲劳试验装置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调节螺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28317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