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光收发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1621281667.4 | 申请日: | 2016-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6193294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24 |
发明(设计)人: | 汪洋;丁建宏;朱汝俊;薛冰;吴海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山市光锐通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6/42 | 分类号: | G02B6/42 |
代理公司: | 成都坤伦厚朴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51247 | 代理人: | 刘坤 |
地址: | 2450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收发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光收发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收发组件。
背景技术
光收发组件在光纤通讯网路中,扮演著极为重要的角色,光收发组件透过其内所设的光电转换模组,进行电气讯号与光讯号间的相互转换,从而使各式电子装置能透过光纤通讯网路相互连线。一般而言,光收发组件随着应用环境的不同,已发展出多种封装形式,包括早期的1×9pin类比式接头、千兆位元介面转换器(GBIC)、小封装收发器(SFF)、小封装可插拔收发器(SFP)、四通道小封装可插拔收发器(QSFP)以及万兆小封装可插拔收发器(XFP)等,其中GBIC、SFP、QSFP、Micro QSFP及XFP属于可热插拔式的封装。
上述光收发组件一般会装设并热接触于电子装置的金属壳件上,并且在电子装置的金属壳件上设计散热结构,以让光纤介面发收器所产生的热量能传导至金属壳件上的散热结构来进行散热。现有的申请号为201620133722.9的专利文件公开了具有散热结构的光收发装置,其直接将散热结构制作在导热壳的本体上,而非组装壳体上,故可排除导热壳与组装壳之间接触品质的变数,进而可提升光收发装置的散热效果。但这种方式仍然存在重大的缺陷,首先,由于组装壳与散热壳是独立的结构,单纯将散热壳的本体插接在组装壳内无法保证二者连接的稳定性。同时,如果散热结构与散热壳为一体结构,虽然散热效果较好,但加工的难度急剧上升。如果使用导热胶将散热结构和散热壳粘接,由于导热胶价格昂贵,又极大的增加了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散热效果好且结构稳定的光收发组件。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光收发组件,包括呈方筒状的安装壳和散热壳。所述散热壳一端的尺寸大于另一端的尺寸,散热壳内部设置光收发模块,所述光收发模块的插接口与散热壳大尺寸端的开口相对。
所述散热壳小尺寸端的顶面设置多个第一条形口,所述第一条形口由靠近散热壳大尺寸端处沿散热壳的长度方向延伸至散热壳远离大尺寸端的边沿。所述安装壳的顶面对应第一条形口的数量设置多个与第一条形口相配合的第二条形口。一个第一条形口和相对的第二条形口为一组且每组第一条形口和第二条形口内设置一根散热板,所述散热板两侧的板面分别设置一根与散热壳相配合的第一卡槽和一根与安装壳相配合的第二卡槽,所述第一条形口两侧的散热壳壁卡接在第一卡槽内,所述第二条形口两侧的安装壳壁卡接在第二卡槽内。所述安装壳远离散热板大尺寸端的开口处固定设置封口板,所述散热板通过封口板抵紧。
优选的,所述散热壳大尺寸端和小尺寸端交界处的外表面设置一圈环形的与安装壳相配合的肩台。所述散热壳的小尺寸端插入安装壳内且安装壳的一端套设在肩台外。
优选的,所述散热板的数量至少为3根。
优选的,所述安装壳底面的两侧分别设置若干连接脚。
优选的,所述封口板与安装壳粘接或焊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集中体现在,能够极大的提高光收发组件的散热效果和各部件间连接的稳定性。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在使用过程中,首先将安装壳套设在散热壳的小尺寸端,然后将散热板插入第一条形口和第二条形口,接着将封口板固定在安装壳的端部,使封口板抵紧散热板。本实用新型由于散热板上的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直接与散热壳和安装壳卡合,实现限位,因此能使散热壳和安装壳的连接更加的稳定。同时,本实用新型光收发模块的热量传递至散热壳后,散热壳热量的传递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散热壳的热量可通过散热板直接导出,二是也可以通过散热板将热量传递至安装壳,再由安装壳导出,从而充分的发挥安装壳散热面积大的优势。两者相互结合,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散热性能得到极大的提升。另外,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散热板与散热壳及安装壳的连接均采用卡接的形式,一方面便于各部件的加工制作,另外也无需使用昂贵的导热胶,节省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部放大图;
图4为图2中所示结构的B-B向视图;
图5为安装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散热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散热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山市光锐通信有限公司,未经黄山市光锐通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28166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悬臂件的安装方法
- 下一篇:气门间隙调节工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