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顶盖天窗翻边模具的防回弹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621280596.6 | 申请日: | 2016-11-2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199999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 发明(设计)人: | 张生春;须俊华;董剑安;李跃民;叶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赛科利汽车模具技术应用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1D37/10 | 分类号: | B21D37/10;B21D19/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31219 | 代理人: | 曹文衔 | 
| 地址: | 201209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顶盖 天窗 模具 回弹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件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顶盖天窗翻边模具的防回弹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顶盖是汽车冲压零件中重要的大型外覆盖件之一,顶盖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车的外观和整车零部件的匹配,而顶盖质量的好坏,主要由冲压模具来保证。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大多数车型在顶盖上都带有天窗结构,而天窗尺寸更是客户重点关注的对象,其中最主要的是天窗区域的尺寸和天窗玻璃匹配不能存在前高后低的“戗风”现象,这就给模具制造业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如图1和图2所示,为现有技术中对顶盖天窗位置的翻边操作,其对顶盖9的天窗位置进行整体的向下翻边;其中下模座101上安装有凸模103,与凸模103配合工作的设有安装在上模座上的翻边刀块102,下模座101上的凹腔104为翻边留出空间。当翻边刀块102向下移动时,其边缘与凸模103配合将顶盖9的天窗翻边位置91向下进行弯折翻边;图2中虚线位置为天窗翻边位置91的原始状态,实线位置为天窗翻边位置91翻边后的状态。现有技术对对顶盖9的天窗位置进行翻边时会造成顶盖的整体回弹和表面凹陷,如图3所示,其中a为理论的顶盖形状示意图,a’为产生回弹的顶盖形状示意图。本领域内公知的,汽车顶盖从外形上看能形成一个光顺的弧度,天窗位置本身的形状也决定了整体回弹的走向,根据板料成型原理可知,一张平板料不论凸起的弧度形状还是凹陷的弧度形状,经过成形后产生塑性变形其本身都要往平板料方向回弹,也就会形成图3中a’所示的形状,其与理论形状有一定的偏差,这种偏差就会导致天窗区域与天窗玻璃存在配合不严密,出现“戗风”现象。因此,如何解决这一技术问题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汽车顶盖天窗翻边模具的防回弹结构,其能够有效解决顶盖天窗的回弹问题,保证天窗与天窗玻璃配合时的气密性,克服现有技术上的缺陷。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顶盖天窗翻边模具的防回弹结构,包括下模座和安装在上模座上的翻边刀块,所述下模座的上部设有凸模,所述下模座设有向下凹进的凹腔,所述凸模与所述翻边刀块相配合,所述凹腔中设有竖向设置的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的顶面连接有与所述翻边刀块位置相对应的压料板,所述压料板的顶面设有可拆卸的调节垫板,所述调节垫板位于所述翻边刀块的下方。
优选地,所述压料板与所述凹腔的内壁之间设有多个导向板,所述导向板均固定在压料板上。
优选地,所述凹腔中设有多个竖向设置的限位杆,所述限位杆的顶端均穿过所述压料板,所述限位杆的顶端分别设有挡块。
优选地,所述升降装置为氮气缸,所述氮气缸的活塞杆与所述压料板的底面相连接,氮气缸的缸体与所述凹腔的内底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氮气缸设有多个。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汽车顶盖天窗翻边模具的防回弹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翻边刀块与压料板的配合作用,在翻边过程中一直对天窗翻边位置有力的作用,确保翻边时天窗翻边位置在设计的范围内进行翻边,并且能够控制弯折速度,进而让翻边位置塑性变形改变内部组织,从而减少顶盖的整体回弹,让顶盖天窗区域与天窗玻璃进行有效的气密性配合,防止“戗风”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汽车顶盖天窗模具翻边结构图。
图2为图1中A处放大图。
图3为汽车顶盖的理论形状和产生回弹形状的对比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工位示意图。
图5为图4中B处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工位示意图。
图7为图6中C处放大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工位示意图。
图9为图8中D处放大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工位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E处放大图。
图中:
1 下模座 2 翻边刀块
3 凸模 11凹腔
4 升降装置 5 压料板
6 调节垫板 7 导向板
8 限位杆 81挡块
9 顶盖 91天窗翻边位置
101 下模座 102 翻边刀块
103 凸模 104 凹腔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赛科利汽车模具技术应用有限公司,未经上海赛科利汽车模具技术应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28059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U型螺栓成型的模具
- 下一篇:基于最大接收功率的异构蜂窝网络接入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