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满足多种配置的前防撞梁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621276345.0 | 申请日: | 2016-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069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07 |
发明(设计)人: | 刘烨;钟富;农天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02 | 分类号: | B60R19/02;B60R19/24;B60R19/50;B60R19/48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科吉华烽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44248 | 代理人: | 罗志伟 |
地址: | 545007 广西壮***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满足 多种 配置 前防撞梁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车身,尤其涉及汽车车身中的一种满足多种配置的前防撞梁结构。
背景技术
为满足市场需求,在不同车型、同车型不同配置以及不同性能等要求下,前防撞梁设计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1).同一防撞梁,不能满足不同质量车型牵引需求;
(2).同一防撞梁,不能满足多种零件安装要求。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满足多种配置的前防撞梁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满足多种配置的前防撞梁结构,包括前保防撞梁外板、前上防撞杆加强板、左前上防撞杆加强板和右前上防撞杆加强板,其中,所述左前上防撞杆加强板固定在所述前保防撞梁外板的左端,所述右前上防撞杆加强板固定在所述前保防撞梁外板的右端,所述前上防撞杆加强板固定在所述前保防撞梁外板的中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前保防撞梁外板的左端设有三个前大梁安装孔,所述前保防撞梁外板的右端设有四个前大梁安装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前防撞梁结构还包括主动进气格栅,所述前保防撞梁外板、前上防撞杆加强板、主动进气格栅通过螺栓连接,所述主动进气格栅上设有与所述螺栓相配合的螺纹孔,所述前保防撞梁外板、前上防撞杆加强板上分别设有与所述螺栓相配合的通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前保防撞梁外板的中间设有前保插接安装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左前上防撞杆加强板上设有大灯安装孔和喇叭安装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右前上防撞杆加强板上设有大灯安装孔和喇叭安装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前保防撞梁外板的右端设有牵引钩安装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上述方案,可满足多种配置的牵引需求和安装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满足多种配置的前防撞梁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满足多种配置的前防撞梁结构的安装点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满足多种配置的前防撞梁结构的主动进气格栅安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满足多种配置的前防撞梁结构,包括前保防撞梁外板1、前上防撞杆加强板、左前上防撞杆加强板5和右前上防撞杆加强板6,其中,所述左前上防撞杆加强板5固定在所述前保防撞梁外板1的左端,所述右前上防撞杆加强板6固定在所述前保防撞梁外板1的右端,所述前上防撞杆加强板固定在所述前保防撞梁外板1的中间,所述前上防撞杆加强板优选有三个,分别为第一前上防撞杆加强板2、第二前上防撞杆加强板3和第三前上防撞杆加强板4。
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前保防撞梁外板1的左端设有三个前大梁安装孔101,所述前保防撞梁外板1的右端设有四个前大梁安装孔101。
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前防撞梁结构还包括主动进气格栅7,所述前保防撞梁外板1、第一前上防撞杆加强板2、主动进气格栅7通过螺栓8连接,所述主动进气格栅7上设有与所述螺栓8相配合的螺纹孔,所述第一前上防撞杆加强板2上设有与所述螺栓8相配合的通孔,所述前保防撞梁外板1上设有与所述螺栓8相配合的主动进气格栅安装通孔104。
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前保防撞梁外板1的中间设有前保插接安装孔103,所述前保防撞梁外板1的两端分别设有中冷安装孔102、104。
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左前上防撞杆加强板5上设有大灯安装孔105和喇叭安装孔106。
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右前上防撞杆加强板6上设有大灯安装孔105和喇叭安装孔106。
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前保防撞梁外板1的右端设有牵引钩安装孔107。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满足多种配置的前防撞梁结构具有以下特点:
(1). 牵引钩螺母与前保防撞梁焊接跨度设计从35.9mm增加到45.9mm。在前牵引螺母布置侧,增加一个前保防撞梁与前大梁连接安装点。
(2). 保持原有防撞梁外板设计,更改材料为HC340/590DP t=1.0mm,取消高配防撞梁内板,替换为国标前保加强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27634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相位噪声估计的雷达设备
- 下一篇:保险杠与农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