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带钢对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1269246.X | 申请日: | 2016-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823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08 |
发明(设计)人: | 吴秀鹏;刘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C47/34 | 分类号: | B21C47/34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沛德权律师事务所11302 | 代理人: | 马苗苗 |
地址: | 063200***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带钢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炼钢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带钢对中装置。
背景技术
热连轧生产线的带钢长度短则一百多米,长则上千米,需要卷成钢卷以方便存储及运输。为保证卷取过程中钢卷侧面平齐,避免塔形及层错缺陷的出现,卷取机前均涉及有带钢对中装置,行业内称为侧导板。现有热连轧生产线,卷取机前侧导板均将耐磨板安装在钢结构框架上,带钢卷取过程中耐磨板与带钢直接接触,起到对中带钢目的。
因带钢与侧导板之间产生滑动摩擦,带钢与耐磨板间滑动摩擦,降低带钢边部质量,同时摩擦中产生的铁屑可能进入卷取机压入带钢表面,影响带钢表面质量;长时间使用耐磨板表面磨出一道道深沟,不同厚度带钢进入刮蹭沟时,刮蹭带钢边部,可能造成边部豁口,影响下道工序加工、使用;为减少侧导板磨损影响,需要定期更换侧导板,然后线下对磨损的侧导板补焊、打磨修复。然而焊接修复部分与带钢接触摩擦后很容易脱落,脱落瘤可能压入带钢形成缺陷;一般一套侧导板使用周期为24-48小时,更换用时30分钟左右,增加工作量的同时减少有效生产作业时间。
因此,现有技术中的带钢对中装置的耐磨板磨损消耗大,更换频率高,修复部分不牢固,同时降低带钢边部和表面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带钢对中装置,解决了或部分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带钢对中装置的耐磨板磨损消耗大,降低了带钢边部和表面质量的技术问题, 实现了避免耐磨板的磨损,保证带钢边部和表面质量的技术效果。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带钢对中装置,包括:
两套侧导板组件,分别设置在卷取机前端辊道的两侧;
所述侧导板组件包括:结构框架、固定在所述结构框架侧面的耐磨板以及至少一个滚轮;
所述结构框架紧贴所述耐磨板的侧面开设与所述滚轮数量对应的凹槽;
所述滚轮设置在所述凹槽内,能绕所述滚轮的轴线转动;
所述耐磨板开设与所述凹槽对应的通孔;
所述滚轮的部分圆周伸出所述通孔,以抵靠所述辊道上运行的带钢的侧边;
其中,所述带钢运行时,带动两侧的所述滚轮转动。
作为优选,两套所述侧导板组件对称设置;
所述带钢运行时,两套所述侧导板组件中的两个所述滚轮分别对称的抵靠在所述带钢的两侧。
作为优选,所述带钢对中装置还包括:
液压缸,与所述结构框架固定连接,以驱动所述侧导板组件靠近或远离所述带钢;
位移传感器,与所述液压缸连接,以检测所述侧导板组件的位移距离。
作为优选,所述结构框架的两端分别连接一个所述液压缸;
两个所述液压缸通过连杆机构连接,使两个所述液压缸的输出端同步运动。
作为优选,所述带钢对中装置还包括:
同步控制单元,与两套所述侧导板组件的所述液压缸连接;
所述同步控制单元发送控制指令到两套所述侧导板组件的所述液压缸,使两套所述侧导板组件的所述液压缸同步运动。
作为优选,所述结构框架为钢结构框架;
所述耐磨板通过螺栓与所述钢结构框架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滚轮通过轴承固定在所述凹槽内。
作为优选,所述凹槽为矩形凹槽;
所述滚轮的轴心垂直所述带钢。
作为优选,所述滚轮的圆周伸出所述通孔的距离为5~10mm。
作为优选,所述带钢对中装置包括三个平行设置的所述滚轮;
相邻所述滚轮之间的轴线间距相等。
本申请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由于采用了分别在卷取机前端辊道的两侧各设置一套侧导板组件,侧导板组件中的结构框架在紧贴耐磨板的侧面开设的凹槽,耐磨板对应凹槽开设通孔,在凹槽内设置能转动的滚轮,滚轮伸出通孔的部分抵住带钢的边部,带钢运行时,带钢两侧的滚轮跟随带钢转动,在导向带钢的同时,保护带钢和结构框架,避免带钢边部直接接触耐磨板而引起的磨损,确保带钢边部和表面的质量。这样,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带钢对中装置的耐磨板磨损消耗大,降低了带钢边部和表面质量的技术问题,实现了避免耐磨板的磨损,保证带钢边部和表面质量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带钢对中装置中侧导板组件与带钢的配合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侧导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示中各标号代表的部件依次为:1结构框架,2滚轮,3耐磨板,4螺栓、5带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26924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摆臂夹钳式上套筒装置
- 下一篇:钢结构矫正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