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印染废水零排放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1268922.1 | 申请日: | 2016-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477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9 |
发明(设计)人: | 余丽雅;陈应进 | 申请(专利权)人: | 恩那社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03/30 |
代理公司: | 天津才智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12108 | 代理人: | 刘美甜 |
地址: | 马来西亚雪兰莪州八***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印染 废水 排放 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印染废水处理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印染废水零排放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纺织印染行业作为工业废水排放大户,用水量巨大,约占纺织行业总用水量的80%以上。废水中污染物难降解,回用率较低,造成了水资源的严重浪费。
随着国家对于工业污染企业节能减排要求越来越严格,“水十条”,“十三五规划”等都对工业废水的排放总量和标准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规定,要求专项整治包括印染行业在内的十大重点行业制定专项治理方案,实现清洁化生产。一些地区也相应根据当地情况制定了“零排放”的要求。对于印染行业,只有对废水进行进一步的回收利用,提高回收利用率,并且不断完善其处理工艺,最终达到零排放,才能符合日益严格的排放标准。
废水零排放,是指将工业废水经过处理,达到全部(99%以上)回收利用,水中的盐类和污染物经过浓缩结晶以固体形态排出或作为化工原料。通过实现印染废水的零排放,能够实现减排目标,废水资源化,无废水排放,同时减少用水量,降低运行成本,得到可用于工业用途的工业盐,解决了废水处理的难题。
蒸发技术作为实现零排放工艺的最终手段,由于其相变过程所需要的能量极大,成为制约零排放成本的关键。当前大部分工艺直接对处理废水进行蒸发,极大增加了零排放的运行成本。因此,通过工艺设计,降低其最终的蒸发处理量,是降低零排放废水处理成本的核心。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印染废水零排放处理装置,能从废水处理到回收、浓缩、结晶,最终实现零排放的印染废水处理工艺。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于:
一种印染废水零排放处理装置,包括废水处理装置、回用装置、浓缩装置和结晶装置;
所述废水处理装置用于将所述印染废水处理达到国家排放标准GB4287-2012的要求;所述废水处理装置的出水口与所述回用装置的进水口相连;
所述回用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超滤、臭氧发生器、生物活性炭装置、紫外线杀菌装置、活性炭过滤器及苦咸水反渗透装置;所述苦咸水反渗透装置的浓缩水出口与所述浓缩装置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生物活性碳装置为表层附着有微生物层的活性炭装置;
所述浓缩装置为依次连接的反渗透装置和纳滤装置;所述反渗透装置的浓缩水出水口与所述纳滤装置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纳滤装置的浓缩水出水口与所述结晶装置的进水口连接;优选,所述反渗透装置、纳滤装置为一段,两段或者多段;
所述结晶装置为蒸发装置,除去水得到盐和固化物。部分盐作为化工原料回用,固化物外运处理。
进一步,所述废水处理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调节池、水解池、气浮池、生物接触氧化池和膜生物反应器;所述膜生物反应器分为两部分,与进水口连接的部分为缺氧处理部;与出水口连接的部分为好氧处理部。
具体来说:
所述印染废水经废水处理装置处理后的产水标准为:COD≤100mg/L,SS≤70mg/L,NH4-N≤25mg/L。
所述反渗透装置产水出水的标准为:COD≤15mg/L,NH4-N≤8mg/L,SS≤10mg/L。
以下分别对各个部件的结构进行描述:
废水处理装置:对印染废水原液进行生化处理,印染废水经调均水解,气浮,接触氧化以及膜生物反应器(MBR)工艺进行基本处理,产水基本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其中,所述印染废水COD=1200mg/L,SS=1000mg/L,NH4-N=80mg/L,TDS=1500mg/L。
经生化处理后,即经该废水处理装置处理后的产水:COD≤100mg/L,SS≤70mg/L,NH4-N≤25mg/L。
所述调节池,主要作用为调节水质和水量,通过投加酸溶液,调节废水pH值至中性,以提高后续生化处理效率。
在所述水解池中进行水解工艺,用以对废水进行初步降解。废水通过水解池中微生物的水解酸化作用,使溶解性较小的有机物降解成溶解性有机物,使难以降解的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成小分子的有机酸,部分染料分子被破坏,废水中的有机物得到初步降解,提高了废水的可生化性。
在所述气浮池中进行气浮工艺,通过投加微量的絮凝剂,将废水中的部分有机污染物解析为不溶性的悬浮物,经过高效气浮实现固液分离。形成的不溶性悬浮物经收集后形成淤泥外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恩那社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恩那社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26892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