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材料加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1242841.4 | 申请日: | 2016-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140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07 |
发明(设计)人: | 凌庆平;施养解 | 申请(专利权)人: | 泉州瀚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B3/06 | 分类号: | H05B3/06;H05B3/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2000 福建省泉***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材料 加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材料加热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材料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一种新型材料加热装置是用不锈钢皮做外壳,内有较高绝缘耐火程度的陶瓷条内穿上电阻丝,再用机械绞制成型,接通电源,即可使用。一种新型材料加热装置热效率是传统电热丝加热装置的两倍,可以节省30%能源及电费支出,其适用于塑料注塑机、化工行业、工业用烘干机、挤出机的料筒加热装置上,以及各种管道加热。一种新型材料加热装置的特点是:1、传热快、绝缘良好、发热均匀、工作稳定;2、制作不受规格大小的限制(可以订做);3、遇水不爆裂,耐酸碱,适合恶劣环境使用;4、不发红光、不燃烧、温度不外泄、可节省电能,外罩用手触摸不烫手,工作安全;5、启动时无突波电流,温度可保持恒温;6、产品寿命长,由于原材料在高温下老化比较慢因此产品寿命长。
专利号为ZL201020252720.4一种新型节能加热圈,由两合式套筒、六棱形外壳、复合材料隔热层、陶瓷发热体层、金属导热层、高温导热涂层、锁紧机构和外接线座组成;其特征在于,陶瓷发热体层是由若干单个陶瓷片经电组丝串接在一起,且该陶瓷片的表面上设有数个通孔。但是该结构采用热传导的方式进行传热,电热丝的安装也较为不便,通过结构体易散热,造成热量损失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材料加热装置,通过将加热体一侧面设有与贯通孔贯通的槽口,解决了现有技术的加热体与电热丝封闭式的热传导效率慢,易损失热量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材料加热装置,包括条形不锈钢外壳、加热体和固定在不锈钢外壳两端的锁扣,所述不锈钢外壳两侧设有折边,加热体相互串联贴合在不锈钢外壳上,两端通过锁扣封闭成一圆筒;所述加热体为一条形块,一侧为圆弧形凸台,所述圆弧形凸台中部设有第一圆弧形凹槽,相对的另一侧为第二圆弧形凹槽,所述圆弧形凸台与第二圆弧形凹槽两表面之间并排设有贯通孔,所述贯通孔与圆弧形凸台相邻一侧相互贯通。
进一步地,所述锁扣为焊接在不锈钢外壳两端部,所述锁扣为一圆筒,一侧设有圆孔,通过螺栓或螺柱与圆孔配合,将不锈钢外壳两端连接;所述不锈钢外壳外表面上设有接线端子。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体一侧的圆弧形凸台与另一加热体的第二圆弧形凹槽接触,所述贯通孔内设有电加热丝。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圆弧形凹槽截面为半圆形,位于圆弧形凸台的表面中心。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新型材料加热装置,其有益效果为:
1.通过将加热体串联贴合在不锈钢外壳上,加热体上的贯通孔内安装有电加热丝,加热体一侧面设有与贯通孔贯通的槽口,电加热丝通过穿过贯通孔,通过槽口使电加热丝裸露在空气中,在将加热体贴合在不锈钢外壳上时,使槽口向外;当电加热丝工作时,产生的热量通过槽口直接辐射到被加热物体上,具有热传导快,热损失小。
2.通过在加热体一侧开槽,一方面,便于安装电加热丝;另一方面,槽口使的电加热丝的热量均匀辐射到被加热物体表面,使热量定向集中到一片区域,在短时间内能够迅速稳定被加热物体的温度。
3.该一种新型材料加热装置采用与金属层复合的结构,该金属层设有的波纹状折边可使一种新型材料加热装置的结构随意弯曲,加热体一端设有的圆弧形凹槽用于使其在转动过程中增大摩擦力,以提高结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材料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材料加热装置的不锈钢外壳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材料加热装置的不锈钢外壳结构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材料加热装置的加热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材料加热装置的加热体结构左视图;
其中:1-不锈钢外壳,2-加热体,101-锁扣,201-圆弧形凸台,202-第二圆弧形凹槽,203-第一圆弧形凹槽,204-贯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泉州瀚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泉州瀚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24284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适应不平路面的市政道路警示装置
- 下一篇:无线遥控电动路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