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线夹有效
申请号: | 201621242316.2 | 申请日: | 2016-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71899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0 |
发明(设计)人: | 麻园园;卢海丘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信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4/48 | 分类号: | H01R4/48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博锐专利事务所44275 | 代理人: | 张明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的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线夹。
背景技术
作为电源或信号传输的线缆在机电领域中被广泛使用。为了避免线缆松动或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而导致线缆短路,造成安全隐患,需要通过线夹对线缆进行固定。现有技术中的线夹一般是采用在线夹的底面粘胶或进行焊接的方式,将线夹固定于设备中,线夹一旦进行固定后,就很难取下来,无法对线夹的位置进行调整,并且如果强制取下,线夹容易损坏,导致线夹无法再次使用,不利于线夹的循环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方便取下的卡板式线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线夹,包括基部和束线部,所述基部的一端向下弯折延伸形成弹性臂,基部的另一端向下弯折延伸形成竖直部,所述束线部设置在所述竖直部远离所述弹性臂的一侧,所述束线部具有收容空间,用于收容待夹持的线缆。
进一步地,还包括焊接部,所述竖直部朝远离所述弹性臂的一侧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所述焊接部,所述束线部设置在所述焊接部上。
进一步地,所述焊接部上具有缺口,所述缺口沿焊接部远离竖直部的一端至焊接部的另一端贯穿设置,所述束线部设置在所述缺口处并与所述焊接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束线部上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收容空间连通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束线部包括底板、第一束线臂和第二束线臂,所述第一束线臂和第二束线臂分别设置在所述底板的两侧,所述底板、第一束线臂和第二束线臂围设成所述收容空间,第一束线臂的自由端和第二束线臂的自由端之间形成所述开口。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束线臂和第二束线臂上分别设有凸起部,所述第一束线臂的凸起部朝向所述第二束线臂设置,所述第二束线臂的凸起部朝向所述第一束线臂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臂为弧形,弧形的所述弹性臂的凸起部朝向所述竖直部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基部的一端向下弯折延伸形成一弹性臂,基部的另一端向下弯折延伸形成竖直部,固定安装线夹时,可通过弹性臂和竖直部的配合,将线夹卡接在固定板上,由弹性臂提供夹紧力;本实用新型中的线夹,不仅结构简单、方便拆装,而且可重复利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夹的结构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夹的结构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夹与固定板和线缆连接的结构图。
标号说明:
1、基部;11、弹性臂;12、竖直部;13、焊接部;2、束线部;21、底板;22、第一束线臂;23、第二束线臂;3、固定板;4、线缆。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本实用新型最关键的构思在于:在基部的两侧分别形成弹性臂和竖直部,通过弹性臂和竖直部的配合,使得线夹可卡接在固定板上,方便线夹的拆装。
请参阅图1至图3,一种线夹,包括基部1和束线部2,所述基部1的一端向下弯折延伸形成弹性臂11,基部1的另一端向下弯折延伸形成竖直部12,所述束线部2设置在所述竖直部12远离所述弹性臂11的一侧,所述束线部2具有收容空间,用于收容待夹持的线缆4。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基部的一端向下弯折延伸形成一弹性臂,基部的另一端向下弯折延伸形成竖直部,固定安装线夹时,可通过弹性臂和竖直部的配合,将线夹卡接在固定板上,由弹性臂提供夹紧力;本实用新型中的线夹,不仅结构简单、方便拆装,而且可重复利用。
进一步地,还包括焊接部13,所述竖直部12朝远离所述弹性臂11的一侧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所述焊接部13,所述束线部2设置在所述焊接部13上。
由上述描述可知,如果由于设计限制,线夹不适合卡接时,设置焊接部,可使线夹也可通过焊接部进行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焊接部13上具有缺口,所述缺口沿焊接部13远离竖直部12的一端至焊接部13的另一端贯穿设置,所述束线部2设置在所述缺口处并与所述焊接部13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束线部2上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收容空间连通设置。
由上述描述可知,收容空间用于容纳线缆,束线部上设置开口,可方便将线缆放入收容空间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信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信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24231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