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陶瓷生产用除铁练泥机有效
申请号: | 201621235551.7 | 申请日: | 2016-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1860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24 |
发明(设计)人: | 梁先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市鸦屿陶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8C1/20 | 分类号: | B28C1/20;B28C1/16;B03C1/02;B08B9/08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2466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陶瓷 生产 铁练泥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陶瓷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陶瓷生产用除铁练泥机。
背景技术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人们早在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实用新型了陶器,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除了使用于食器、装饰上外,陶瓷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着重要角色。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资源黏土经过淬取而成。而粘土的性质具韧性,常温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全干可磨,烧至700度可成陶器能装水,烧至1230度则瓷化,可几乎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温耐腐蚀。其用法之弹性,在今日文化科技中有各种创意的应用。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陶器的国家之一,而中国瓷器因其极高的实用性和艺术性而备受世人的推崇。在陶瓷的加工过程中,需要用到练泥机对原料进行练泥,一般的练泥机存在除铁不彻底,铁屑不易清理和搅拌时泥土附着在箱体内壁上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陶瓷生产用除铁练泥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陶瓷生产用除铁练泥机,包括箱体外壳,所述箱体外壳上端设有环形槽口,所述环形槽口上螺纹连接有盖板,所述盖板上贯穿设有进料管,所述盖板上端中部设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驱动端设有搅拌轴,且搅拌轴穿过盖板并向箱体外壳内部延伸,所述搅拌轴上垂直分布有若干个搅拌扇叶,每个所述搅拌扇叶的远离搅拌轴一端均匀排列有若干个锥形刀片,每个所述搅拌扇叶上设有多个第一凹槽,每个所述第一凹槽内穿插有磁棒,每个所述磁棒的两侧对称设有两个固定块,每个所述固定块上设有第二凹槽,每个所述第二凹槽内设有卡块,每个所述第二凹槽和卡块之间固定连接有弹簧,每个所述第一凹槽的开口处螺纹连接有锁紧盖,所述搅拌轴中部设有与其垂直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远离搅拌轴的一端设有与连接杆垂直的固定杆,所述固定杆上均匀设有一层毛刷,且毛刷远离固定杆的一端与箱体外壳的内壁贴合。
优选地,所述搅拌扇叶设有4-8个,且每个搅拌扇叶均与搅拌轴固定连接。
优选地,每个所述搅拌扇叶上设有磁棒2-5个。
优选地,每个所述第一凹槽的外壁设有一层为光滑图层。
优选地,每个所述卡块靠近磁棒的一端设有橡胶垫片。
本实用新型中,使用者使用该装置时,首先将磁棒放进第一凹槽内,磁棒两侧的卡块在固定块内的弹簧压力下,向磁棒进行挤压,从而使得磁棒变得十分稳固,随后再拧上锁紧盖,防止磁棒在第一凹槽内移位,再将安装好的磁棒放入箱体外壳内,开启驱动电机进行搅拌,搅拌过程中由于磁棒的吸力作用铁屑吸附在第一凹槽的外壁上,同时由于固定杆连接在搅拌轴上,使得毛刷能够及时清理附着在箱体内壁上的泥土,从而使得搅拌效率更高,搅拌泥土更加均匀,当泥土中的铁屑除去差不多的时候,拧开盖板取出磁棒,从而对磁棒所在的第一凹槽外壁进行清洗。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实现了陶瓷泥土的高效除铁和铁屑易清理的功能,该装置使用便捷巧妙,适宜广泛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陶瓷生产用除铁练泥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陶瓷生产用除铁练泥机的搅拌扇叶结构示意图。
图中:1箱体外壳、2进料管、3驱动电机、4盖板、5磁棒、6连接杆、7固定杆、8毛刷、9搅拌轴、10搅拌棍、11锁紧盖、12锥形刀片、13固定块、14弹簧、15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市鸦屿陶瓷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市鸦屿陶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23555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