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人行道、绿地集蓄水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21234479.6 | 申请日: | 2016-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894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30 |
发明(设计)人: | 朱朝艳;杜松遥;张延年;董锦坤;刘敬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辽宁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E01C15/00 | 分类号: | E01C15/00;E01C11/22;E03F1/00;A01G9/10 |
代理公司: | 沈阳火炬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21228 | 代理人: | 王春艳 |
地址: | 121001 辽宁省锦***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人行道 绿地 蓄水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城市建设设计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人行道、绿地集蓄水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的国家,然而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近年来,城市水资源的紧张程度日趋显著,但很多雨水充足的城市不能及时排水防涝。2015年夏季,湖北、江苏、安徽、江西、浙江、贵州、广西等地“暴雨倾盆”,全国20个省(区、市)数千万人受灾,大量农作物受到损害,暴雨洪水直接给我们造成了数百亿元的经济损失,建设海绵城市的迫切性变得亟不可待。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有效缓解我国用水紧张与雨季洪涝的矛盾。打造“海绵城市”应因地制宜采取符合自身特点的措施。城市增加绿地建设,增强绿地蓄水集水能力并及时排水,是建设海绵城市的一种思路。除在地面地表加大绿化外,还可对城市浅层地下工程如商业、文娱类型等的顶板适当进行绿化设计。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人行道为透水道路,绿地设计为蓄水保水,能有效缓解暴雨、大暴雨的积涝,充分利用绿地及人行道路收集排出雨水的蓄水系统。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地面或地下空间顶板,增加绿地面积的同时,能够滤水蓄水集水。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人行道、绿地集蓄水系统,其组成包括人行道、透水管、绿地及花园围墙,所述人行道下设置透水管,所述绿地分布在人行道两侧;
所述人行道为透水人行道,人行道表层为透水砖层,透水砖层下部依次为透水找平层、透水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级配碎石垫层;所述级配碎石垫层铺设于顶板或地面上,且人行道表层表面距离顶板或地面500-600mm;
所述绿地其底层为碎卵石滤层铺设于顶板或地面上,碎卵石滤层上依次铺设有粗砂滤层、种植基层;所述种植基层表面高于透水砖层表面,且高差为300-600mm;在人行道和绿地的交界处自级配碎石垫层上设置有花园围墙至高差高出100mm处,绿地的边缘处自地面或顶板上也设置有花园围墙,花园围墙的设置能够使得上部的水向下流,避免水横向流动。
所述透水管为塑料盲沟透水管,其沿人行道铺设于级配碎石垫层中央,级配碎石垫层高200-300mm,透水管内径为100-140mm,透水管下设有透水管管座。
所述碎卵石滤层厚度为300-400mm,粒径50mm±5mm;所述粗砂滤层厚度为200-300mm,粒径为4mm±1mm。
所述碎卵石滤层与粗砂滤层之间设置有无纺土工布。
所述顶板或地面设置为区域边缘至中心有一定坡度,中心较低,区域边缘较高,坡度为1%-3%,从而能够保证水向中心处汇集,并通过透水管进行收集。
所述绿地碎卵石滤层与级配碎石垫层连接。
所述花园围墙上表面与绿地表面的高度差为100mm。
所述种植基层为一种人工土壤,复配质量比例为红壤土:蛭石:珍珠岩:腐植土=5:1:1:3,种植基质厚度应依据所种植被类型确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用于地表地面或地下空间顶板时,能增加绿地面积,同时能滤水蓄水集水;绿地的种植基质质轻保水,能有效过滤雨水中有害物质,在干旱少雨季节,植物不缺水,在强降雨季节,雨水可通过层层过滤,沿坡度汇集到透水管处,被收集至市政集水管道,促进水的回收利用。本实用新型用于地面时,还能使雨水渗入地下补给地下水,同时也能通过透水管收集一部分水,暴雨、连续降雨天气能快速渗水、排水,避免路面积水。
绿地的种植基质层采用蓄水和持水性较好的蛭石、珍珠岩与普通红壤土、腐殖土复配,能有效吸储过滤雨水;同时浅层绿地下部的蓄排水层能有效地调蓄雨水;200mm厚的种植基质持水时间为4~5d,为典型红土壤2倍。绿地对雨水中污染物COD、NH3-N、TN、TP 进行净化,去除率分别在54.5%~60.3% 、46.3%~69.3% 、48.5%~61.0% 和 46.3%~54.0%之间,净化作用主要体现在种植基质层;系统干旱保水,中小雨蓄水,大雨暴雨集排水,且蓄水与集水同时进行或蓄水、渗水与集水同时进行,雨水通过本系统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收集或通过泵站外排,有效提高城市蓄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人行道、绿地集蓄水系统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人行道、绿地集蓄水系统平面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辽宁工业大学,未经辽宁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23447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家用的户外融冰雪系统
- 下一篇:一种高抗断裂强度玻璃纤维布及其生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