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环保、轻便的阻燃防弹板有效
申请号: | 201621214877.1 | 申请日: | 2016-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74239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3 |
发明(设计)人: | 李亚东;徐璇;李志坚;陈超;郑海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威亚高性能纤维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41H5/04 | 分类号: | F41H5/04;B32B7/12;B32B27/12;B32B17/12;B32B9/04 |
代理公司: | 北京酷爱智慧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514 | 代理人: | 赵永辉 |
地址: | 1014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环保 轻便 阻燃 防弹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护装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环保、轻便、阻燃性能突出的防弹板。
背景技术
传统的装甲或防弹材料为合金钢和无机玻璃,但因其较为笨重,特别是应用于航空装甲时尤其受限,所以逐渐淡出了主流防弹领域。随后出现了陶瓷装甲和芳纶复合材料,其防弹性能优异,应用较广。但随着新型材料——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出现,防弹制品又呈现了进一步的衍变和分化。目前,业界公认的性能较佳的防弹制品为采用“碳化硼陶瓷面板/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复合材料背板”结构的防弹板。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纤维在防弹领域的应用,之所以异军突起,并且后来居上,是因为UHMWPE纤维不仅是目前高性能纤维中比模量、比强度最高的纤维,而且具有优良的耐磨性、耐冲击性、耐化学药品腐蚀性、耐低温性、较好的耐候性和耐紫外线性能,与碳纤维和芳纶纤维并列为三大高性能纤维。对于防弹制品,主要强调的是强度、模量和抗冲击性能,所以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正当其用。但是与此同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也存在其固有缺陷——耐高温性能较差,更不具备防火阻燃的能力。而在各种应用环境下,武装装备不可避免地要面临高温炙烤甚至火灾等恶劣工况,为了保证防弹装甲在此种情况下仍然葆有足够的防护性能,就必须对防弹装甲中耐高温和阻燃性能较差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防弹板进行耐高温阻燃处理。
对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防弹板的耐高温阻燃处理,目前业界在这方面的专项研究还较少。已有的提高防弹板阻燃性能的方法为在制备防弹板的聚乙烯纤维中添加阻燃剂,或在浸渍防弹板的树脂溶液中添加阻燃剂,尽管这样可以获得较好的阻燃效果,但不可避免地会造成防弹板的力学性能下降,所以并不可取。公开号为CN101336360A的现有技术将炭化阻燃剂与粘合剂共混复合后,涂敷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及单向织物表面,使其固结定型,最后多层叠合并整体热压成型为具有阻燃功能的防弹板,这种粘合剂和阻燃剂之间简单的物理共混,必然会因无机阻燃剂颗粒的引入而增大粘合剂的粘度,进而会提高浸渍织物的含胶量,同时阻燃剂的加入会因空间位阻作用降低粘合剂分子链之间的交联密度,对防弹板的力学性能不利。公开号为CN102501491A的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聚乙烯复合防弹板,其首先将多层浸渍了阻燃环氧树脂的织物通过热模压形成具有阻燃功能的薄板,同时把预定厚度的聚氨酯泡沫板作为隔热层,然后把聚氨酯泡沫板和阻燃薄板,通过粘合的方式依次覆盖于UHMWPE纤维复合材料防弹板的表面,最终构成了整体具有阻燃功能的复合防弹板;这种结构的阻燃防弹板的不足之处在于,阻燃薄板的接缝处为薄弱点,日久老化容易开裂。公开号为CN104567553A和CN204404908U的现有技术使用玻纤布和无机阻燃材料,互相间隔多层叠敷于UHMWPE防弹板表面,通过热模压整体成型为具有阻燃隔热功能的防弹板;公开号为CN204388709U的现有技术进一步使用玻纤布和无机阻燃材料,互相间隔多层叠敷于防弹板最外层表面以及隔热层/缓冲层/防弹层之间,通过热模压整体成型为具有阻燃隔热功能的防弹板;虽然这种结构的防弹板阻燃隔热效果较好,但是因玻纤布和无机阻燃材料的使用,带来的重量增加较多,这与防弹板使用的初衷——轻便不符。
此外,防弹板除了需要具有高强度、轻便以及上述的阻燃功能,还必须保证在常温和高温条件下,不会产生和释放有毒挥发物,避免对环境和人员健康造成危害。所以防弹板需要在具备高强度、轻便、阻燃等基本功能的同时,兼具环保特性,这一点在实战中尤其具有应用价值和使用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兼具高强度、轻便和阻燃性能,尤其是环保性能突出的防弹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阻燃防弹板由内向外包括防弹芯层和膨胀型阻燃涂层;所述防弹芯层的厚度优选为5~50mm,密度优选为0.90~1.10g/cm3;所述膨胀型阻燃涂层的厚度优选为10~250μm,密度优选为0.01~0.35g/cm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威亚高性能纤维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威亚高性能纤维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21487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灭火弹集束发射器
- 下一篇:自动化武器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