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实现流体作动筒与管路盲插式对接及快卸/快装的锁止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621208110.8 | 申请日: | 2016-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574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6 |
发明(设计)人: | 肖守文;杨仁寅;陈恒超;任维鑫;周重点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飞机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37/23 | 分类号: | F16L37/23;F16L37/138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11008 | 代理人: | 杜永保 |
地址: | 450005 河南省郑州市***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实现 流体 作动筒 管路 盲插式 对接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实现流体作动筒与管路盲插式对接及快卸/快装的锁止机构,可应用于各种气体/液体等流体管路与作动筒的对接。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现有的流体(气体/液体)作动筒与管路接头的对接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螺纹式压紧对接,一种是采用快卸式接头。前者连接时需采用管接头外套螺母将管路与作动筒接头压紧;后者快卸式接头需在接头部位进行操作。当对接部位较远或无法看见时,且作动筒需进行更换操作时,上述两种方式均无法实现作动筒与流体管路盲插式对接及快卸/快装操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正是针对上述现有流体作动筒与管路对接方式存在的不足而设计的一种能够实现流体作动筒与管路盲插式对接及快卸/快装的锁止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可实现流体作动筒与管路盲插式对接及快卸/快装的锁止机构,包括,架体、流体输入管路接头、卡销、卡套、锁套、对接接头、密封圈、弹簧和钢球,流体输入管路接头通过螺钉与架体连接;卡销与卡套通过螺纹连接;密封圈安装在流体输入管路接头的密封槽内;锁套与对接接头通过螺钉连接;锁套与对接接头安装于架体内的腔体时,通过腔体内的凸台限制两者的旋转运动,且卡销卡在对接接头上的螺旋槽内;弹簧安装在锁套与对接接头形成的槽内;钢球安装在架体上的钢球槽内。
流体输入管路与该机构的输入接头采用螺纹连接方式对接后将该机构固定,流体作动筒与该机构对接后,即实现了流体作动筒与流体管路的对接。
当流体作动筒与该机构对接时,作动筒转动90°,通过作动筒上的卡槽带动该机构上的卡套旋转运动,卡套上的卡销沿对接接头上的螺旋槽带动对接接头向作动筒方向移动,穿过作动筒连接部位的密封圈后,实现两者的对接;于此同时,对接接头在运动过程中,将该机构中的钢球顶出,卡在作动筒对接头的槽内,作动筒被锁止,最终实现作动筒与流体管路的快速对接及锁止;反方向旋转作动筒90°,即可收回对接接头和钢球,实现作动筒与流体管路的快速分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可实现流体作动筒与管路盲插式对接及快卸/快装的锁止机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可实现流体作动筒与管路盲插式对接及快卸/快装的锁止机构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可实现流体作动筒与管路盲插式对接及快卸/快装的锁止机构的轴测剖视图;
1.架体;2.流体输入管路接头;3.卡销;4.卡套;5.锁套;6.对接接头;7.密封圈;8.弹簧;9.钢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可实现流体作动筒与管路盲插式对接及快卸/快装的锁止机构,包括,架体1、流体输入管路接头2、卡销3、卡套4、锁套5、对接接头6、密封圈7、弹簧8和钢球9,流体输入管路接头2通过螺钉与架体1连接;卡销3与卡套4通过螺纹连接;密封圈7安装在流体输入管路接头2的密封槽内;锁套5与对接接头6通过螺钉连接;锁套5与对接接头6安装于架体内的腔体时,通过腔体内的凸台限制两者的旋转运动,且卡销3卡在对接接头6上的螺旋槽内;弹簧8安装在锁套5与对接接头6形成的槽内;钢球9安装在架体1上的钢球槽内。
使用时,顺时针转动卡销3,通过卡销3转动卡套4,此时卡销3通过对接接头6上的螺旋槽带动对接接头6向外侧伸出,同时将钢球9顶起,实现对接接头6在对接的同时,将作动筒锁止。
当需更换作动筒时,逆时针转动卡销3,带动对接接头6向内侧收缩,同时,锁套5上的凹槽运动至钢球槽口,此时,即可向外拔出作动筒,实现作动筒快速拆卸。
当流体作动筒与该机构对接时,作动筒转动90°,通过作动筒上的卡槽带动该机构上的卡套旋转运动,卡套上的卡销沿对接接头上的螺旋槽带动对接接头向作动筒方向移动,穿过作动筒连接部位的密封圈后,实现两者的对接;于此同时,对接接头在运动过程中,将该机构中的钢球顶出,卡在作动筒对接头的槽内,作动筒被锁止,最终实现作动筒与流体管路的快速对接及锁止;反方向旋转作动筒90°,即可收回对接接头和钢球,实现作动筒与管路的快速分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飞机装备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郑州飞机装备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20811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