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喷氨结构体有效
申请号: | 201621195738.9 | 申请日: | 2016-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558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28 |
发明(设计)人: | 孙广明;尹华;霍延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焦耐(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90 | 分类号: | B01D53/90;B01D53/56 |
代理公司: | 鞍山嘉讯科技专利事务所21224 | 代理人: | 张群 |
地址: | 116023 辽宁省大连***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中低温烟气脱硫脱硝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喷氨结构体。
背景技术
用还原法去除烟气中氮氧化物时多采用氨还原法,按温度高低、有无催化剂划分为SNCR法和SCR法;SNCR法运行温度多在1000摄氏度左右;烟气NH3-SCR法脱硝技术按其所处理的烟气温度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高温烟气脱硝,处理烟气温度为300~400℃;第二种是中温脱硝工艺,处理烟气温度为200~300℃;第三种是低温脱硝工艺,处理烟气温度为120~220℃。第一种高温烟气脱硝技术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于电厂脱硝工艺,第二种、第三种脱硝技术目前正在采暖燃煤锅炉烟气脱硝、玻璃窑烟气脱硝工艺中试运行。与第一种高温烟气脱硝技术相比,第二种及第三种中低温脱硝技术的局限性在于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含量及含水量会对脱硝效率产生极大的影响。
申请号为201410478420.0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中低温烟气脱硫除尘脱硝及脱硝催化剂热解析一体化装置”,“包括由下至上集成在一个塔体内的脱硫集尘净化段、解析喷氨混合段和脱硝反应段,其中喷氨结构体设在热解析气体输送喷射结构体上方,由多条平行设置的喷氨管道组成,每条喷氨管道上均设有喷氨调节阀,喷氨管道上均布氨喷射口;”。
上述专利中喷氨时采用的是正压喷氨,其虽然采用多个喷头同时喷氨,但仍存在氨气与烟气混合不均的问题,并且喷氨处烟气的压力、温度变化很大,对系统保持气流均匀稳定存在不利影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喷氨结构体,用于氨法脱除氮氧化物时喷射氨气,其既能正压喷氨也能负压抽吸氨气,同时保证喷入的氨气与烟气均匀混合,最大程度减少因喷氨带来的系统压力及温度波动,保证系统稳定、有效运行。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喷氨结构体,包括氨气缓冲室、法兰连接管和喷氨支管,其中:氨气缓冲室用于氨气的暂时缓冲,并实现正压、负压喷氨;法兰连接管用于连接氨气缓冲室及喷氨支管,同时法兰连接管也是喷氨结构体安装时的支撑部件;喷氨支管为多个均匀并列布置,其上设有喷氨孔或氨气喷嘴,用于喷射氨气。
所述氨气缓冲室沿喷氨支管排列方向设置,并通过法兰连接管与各个喷氨支管垂直连通;氨气缓冲室为1~2个,氨气缓冲室为2个时,分别布置在喷氨支管的两侧。
所述喷氨支管的布置间距为100~400mm。
所述喷氨孔或氨气喷嘴沿喷氨支管纵向及周向均匀分布,纵向分布间距为20~50mm;在同一横断面上分布的喷氨孔或氨气喷嘴数量为3~7个。
所述氨气缓冲室为圆柱体或长方体结构。
所述喷氨孔为圆形孔,直径为1~10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采用多管、多孔结构喷氨,喷氨范围以面代点,喷氨效果更好;
2)可保证反应器中喷氨无死角,氨气与烟气混合更均匀、接触更充分,有利于脱硝反应的进行;
3)由众多喷氨点形成喷氨层,而每个喷氨点的气量很小,速度相对较低,对烟气系统压力变化的影响大大减小;
4)结构形式独特,采用氨气缓冲室后,既可实现正压喷氨,也可实现负压喷氨;
5)采用多个喷氨支管,每个喷氨支管上设有多个喷氨孔或氨气喷嘴,个别喷氨支管或氨气喷嘴检修时,不影响整体喷氨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喷氨结构体的结构示意图一。(设置1个氨气缓冲室时)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喷氨结构体的结构示意图二。(设置2个氨气缓冲室时)
图3是图1中的A-A视图。
图4是图3中的B-B视图。
图中:1.氨气缓冲室 2.法兰连接管 3.喷氨支管 4.喷氨孔/氨气喷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喷氨结构体,包括氨气缓冲室1、法兰连接管2和喷氨支管3,其中:氨气缓冲室1用于氨气的暂时缓冲,并实现正压、负压喷氨;法兰连接管2用于连接氨气缓冲室1及喷氨支管3,同时法兰连接管2也是喷氨结构体安装时的支撑部件;喷氨支管3为多个均匀并列布置,其上设有喷氨孔或氨气喷嘴4,用于喷射氨气。(如图3所示)
所述氨气缓冲室1沿喷氨支管3排列方向设置,并通过法兰连接管2与各个喷氨支管3垂直连通;氨气缓冲室1为1~2个,如图2所示,氨气缓冲室1为2个时,分别布置在喷氨支管3的两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焦耐(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冶焦耐(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19573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