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燃气灶聚能罩有效
申请号: | 201621181251.5 | 申请日: | 2016-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474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3 |
发明(设计)人: | 胡康;张庆云;胡安 | 申请(专利权)人: | 胡康;张庆云;胡安 |
主分类号: | F24C15/10 | 分类号: | F24C15/10;F24C15/28 |
代理公司: | 长沙市融智专利事务所43114 | 代理人: | 邹剑峰 |
地址: | 410000 湖南省长***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燃气灶 聚能罩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燃气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风、防溜、防灼烤的燃气灶聚能罩。
背景技术
现代民用燃气灶包括天然气燃气灶、液化气燃气灶和沼气灶,其灶头大多数采用电子脉冲点火和旋火燃烧技术,生产制造技术已经达到了非常先进的水平。但在使用方面,燃气灶仍然存在以下几点缺陷:
1)、95%以上的灶具仍采用三爪、四爪或五爪的炉架支锅方式。这种炉架支锅方式恰如旧石器时代的石头支锅方式,聚能和防风能力较弱,导致先进的灶头产生的热能弥漫扩散和外延辐射,造成大量热能损耗。
2)、没有防护的火焰,往往随风飘散,辐射热与对流热也让使用者烦恼不适;
3)、炉架支撑爪与锅背下部形同点接触,往往造成溜锅现象,导致锅具放置不稳。
目前,市场上针对燃气灶缺陷改进的挡风节能罩在防风和提高热效率方面有了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大多数采用金属单体浇铸或板材冲压制造,本体具有较强的热传导性,而且锅背与罩体仍采用点面接触,点面之间具有较大的空隙,部分热能仍然沿锅背周边向上外延流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燃气灶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既防风聚能,又防溜锅、防灼烤的燃气灶聚能罩,与燃气灶灶头形成一个完整的燃烧系统。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燃气灶聚能罩,所述聚能罩为筒体,通过底部的支架脚支撑罩装在燃气灶的炉头上;所述支架脚和聚能罩筒体底端之间空隙为空气进入通道;所述聚能罩筒体顶端的圆环与锅背弧面紧密贴合,在聚能罩筒体顶部远离燃气灶操作端的位置设有排气口。
进一步的,所述聚能罩筒体顶部设有支架顶环;所述支架顶环通过底部环形排列的立柱定位槽固定嵌装在聚能罩的筒体顶端;所述支架顶环的顶部与锅背弧面紧密贴合。
进一步的,所述聚能罩筒体底端依次叠设有隔热垫圈和支撑垫圈。
进一步的,所述聚能罩筒体底部设有内法兰;在筒体内沿内法兰布置若干立柱,立柱的两端分别与支架顶环以及隔热垫圈、支撑垫圈连接,将支架顶环、聚能罩筒体以及隔热垫圈和支撑垫圈拉紧固定成整体。
进一步的,所述聚能罩筒体内部还设有与支架顶环同轴布置的导流环;所述导流环外圈与聚能罩筒体内壁接触,内圈与锅背弧面紧密贴合;所述导流环上与排气口相反的位置设有导流孔,将锅背下方的筒体内腔分隔为上下连通的若干燃烧腔;所述排气口位于上层燃烧腔内。
进一步的,所述导流环的内圈为环形凸台;所述凸台顶端与锅背弧面紧密接触。
进一步的,所述导流环通过卡簧或螺母可调节地安装在立柱上。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聚能罩筒体包括聚能罩外筒和热反射内筒;所述热反射内筒同轴设置在聚能罩外筒内,在热反射内筒和聚能罩外筒之间填充隔热材料形成隔热筒。
优选的,所述聚能罩外筒采用金属或高温高强度陶瓷材料。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排气口外端平行设有挡风板;所述聚能罩筒体靠近燃气灶操作端的位置设有观火孔。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一)防风作用明显提高。由于聚能罩采用环形筒体结构,而且在排气口安装弧形挡风板,当锅具置于聚能罩筒体顶部之后,其内部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燃烧室,能有效地阻挡外部流风对火焰的影响。
(二)防溜锅能力明显提高。由于聚能罩筒体顶部采用支架顶环支锅,支架顶环与锅背上部接触,接触半径成倍增大,并且聚能罩与锅背之间以线面方式接触,着力点数倍于现有技术,大大提高了支锅稳定性。
(三)防灼烤性能明显改善。由于聚能罩与支架顶环环抱锅背上部,且排气口设置在前部,使用者当面的直升热流被封堵,热流在燃烧室内从排气口逆向排出,有效地切断了灼烤源,提高了燃气灶的使用舒适性。
(四)聚能功能显著提升,热效率明显增长,节能效果突出。聚能罩与锅具背面环抱接触,有效地阻滞了热能向周边自由弥漫扩散;聚能罩采用能在1000℃环境温度下长期工作的耐高温隔热新材料制成隔热圈,有效地阻隔了热能外传导;同时,在聚能罩内采用热反射内筒和导流环,使热能在燃烧室内均衡地向锅具产生热能作用,明显地达到聚能节能的功效。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的燃气灶聚能罩整体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中的聚能罩外筒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中的支架顶环、立柱和隔热垫圈/支撑垫圈的连接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中的支架顶环俯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胡康;张庆云;胡安,未经胡康;张庆云;胡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18125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BQIM工程质量信息管理系统
- 下一篇:一种多功能电烧烤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