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建筑钢筋教棍有效
申请号: | 201621171557.2 | 申请日: | 2016-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2236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11 |
发明(设计)人: | 金志辉;杨红卫;宋爱苹;夏巧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
主分类号: | G09B17/02 | 分类号: | G09B1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106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建筑 钢筋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钢筋教棍,属于教具技术领域,用于辅助钢筋工程的教学。
背景技术
教师授课用来实现指引功能的工具主要是手势、鼠标、激光笔和可伸缩教棍。这些工具能满足大部分课程的教学要求,但是针对建筑钢筋工程的课程,教师只能用粉笔画线或者电脑绘图来示意性的表达钢筋的平面布置,无法直观的演示钢筋的空间构造,学生学习过程中会感到非常抽象,从而降低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目前,尚还没有可在任意位置弯曲成任意角度、模拟钢筋的空间构造的教棍,在钢筋工程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直观的了解钢筋的空间构造,方便钢筋的识图、算量和施工,需要一种可任意弯曲、模拟钢筋空间构造的教棍,用于演示钢筋的各种形状,提升教学效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同时兼顾教棍和钢筋构造演示模型功能的建筑钢筋教棍,解决建筑钢筋工程课程教学中缺乏钢筋构造演示模型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建筑钢筋教棍,它由铁芯电线1、塑料管2和金属软管3构成,铁芯电线1由塑料管2包裹,金属软管3包裹在塑料管2上。
所述铁芯电线1由多根铁线并拢或螺旋缠绕后形成,铁芯电线1的数量和配合方式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一般可采用5-9根12-16号铁丝。
所述铁芯电线1、塑料管2和金属软管3通过胶水4在两端头辅助固定,即通过胶水把三部分结构粘接固定在一起。
作为优选,所述教棍的外径为15-20mm,长度为1-1.2m。教棍外径由铁芯电线1外径、塑料管2厚度、金属软管3直径决定,教棍长度由铁芯电线的长度和金属软管的长度决定,具体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所述教棍为直线形状或通过弯曲形成的各种建筑钢筋空间构造形状,即所述教棍可为具有指引功能的直线状态,也可任意弯曲形成各种形状的模拟钢筋空间构造。教棍使用之后可恢复为直线状态,或者对折为连续的几段,或者弯曲成线圈状态进行携带。
本实用新型的铁芯电线在塑料管和金属软管的包裹下,不增加较大重量的情况下即可获得较大的直径,且金属材质与钢筋吻合,视觉美观,弯曲的时候可明显增大弯曲半径,省力的同时可有效避免铁芯电线的疲劳断裂,延长使用寿命。除了具备教棍的指引功能外,还可以直观地演示钢筋的各种形状,具有可直观演示各种钢筋构造、多功能、低成本、长寿命、容易成型、制作简单、方便携带等优点,可在钢筋工程的教学中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断面示意图。
图3是使用本实用新型演示马凳筋示意图。
图4是使用本实用新型演示吊筋前视示意图。
图5是使用本实用新型演示加劲箍顶视示意图。
图6是使用本实用新型演示拉筋顶视示意图。
图中:1-铁芯电线,2-塑料管,3-金属软管,4-胶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尽描述,实施例中未注明的技术或产品,均为现有技术或可以通过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
实施例1:如图1-2所示:本建筑钢筋教棍由铁芯电线1、塑料管2和金属软管3构成,铁芯电线1由塑料管2包裹,金属软管3包裹在塑料管2上。铁芯电线1由5根12号铁线螺旋缠绕后形成。铁芯电线1、塑料管2和金属软管3通过胶水4在两端头辅助固定,即通过胶水把三部分结构粘接固定在一起。塑料管2厚1.25mm,金属软管3厚1mm(采用铜软管),教棍的外径为15mm,长度为1m。
教棍为直线形状或通过弯曲形成的各种建筑钢筋空间构造形状,即所述教棍可为具有指引功能的直线状态,也可任意弯曲形成各种形状的模拟钢筋空间构造。教棍使用之后可恢复为直线状态,或者对折为连续的几段,或者弯曲成线圈状态进行携带。
如图3所示,使用本实用新型演示马凳筋时,把直线状态的教棍分为相应长度的5段,在节点处按相应的角度用力弯曲成异面空间构造。演示结束后,在相应的弯曲节点反方向用力弯曲,使之恢复为直线状态。
如图4所示,使用本实用新型演示吊筋时,把直线状态的教棍分为相应长度的5段,在节点处按相应的角度用力弯曲成同一个平面的构造。演示结束后,在相应的弯曲节点反方向用力弯曲,使之恢复为直线状态。
如图5所示,使用本实用新型演示加劲箍时,把直线状态的教棍分为多段弯曲成圆形。演示结束后,在相应的弯曲节点反方向用力弯曲,使之恢复为直线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未经云南经济管理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17155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钢琴手形矫正模具
- 下一篇:一种多波长的激光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