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降噪音耳塞有效
| 申请号: | 201621161083.3 | 申请日: | 2016-10-2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812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08 |
| 发明(设计)人: | 刘金淼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金淼 |
| 主分类号: | A61F11/08 | 分类号: | A61F11/08 |
| 代理公司: | 衡水市盛博专利事务所13119 | 代理人: | 孙廷玉 |
| 地址: | 0532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噪音 耳塞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耳塞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降噪音耳塞。
背景技术
在噪音比较大的场合,如机加工车间、或者音响过大的舞台等场合,为了减少噪音的危害,在耳朵内插入降噪音耳塞。目前使用的降噪音耳塞由于结构的原因,存在以下缺陷:其一,降噪音耳塞包括头部本体、中部本体和尾部本体,背部本体后端为平面,这样物体震动产生的声音,声波在空气中传播至降噪音耳塞背部本体的后端面,引起降噪音耳塞震动,隔音效果差,而且由于降噪音耳塞的震动造成耳朵舒适度差。为了进一步避免降噪音耳塞震动,降低噪音,将降噪音耳塞的直径变大,紧紧顶在耳道内,这样虽然避免了降噪音耳塞震动造成的噪音,但降噪音耳塞对耳道挤压容易造成耳道不适或引起耳道炎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提供一种使用舒适、隔音效果好、外形美观的降噪音耳塞。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降噪音耳塞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包括头部本体、中部本体和尾部本体,在所述尾部本体的后端面上设置有凹坑。
其附加技术特征为:
所述凹坑为后大前小的圆台或圆锥状;
所述凹坑为后大前小的棱台或棱锥状;
在所述的凹坑内设置有多孔降噪音材料层。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降噪音耳塞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其一,由于包括头部本体、中部本体和尾部本体,在所述尾部本体的后端面上设置有凹坑,物体震动产生声波经过在空气中传播到达降噪音耳塞的尾部本体的凹凸结构,在凹凸结构面上经过多次的反射、相互叠加、碰撞,声波能量转化成热能,声波强度减弱,噪音降低,不会因降噪音耳塞震动造成耳道不适,使用更加舒适;其二,由于所述凹坑为后大前小的圆台状、圆锥状、棱台状或棱锥状,加工更加方便,降噪效果更好;其三,由于在所述的凹坑内设置有多孔降噪音材料层,如海绵、发泡纸等,经过多孔降噪音材料层时声波会进一步衰减,大大降低了噪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降噪音耳塞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尾部本体的后端面正面视图;
图3为第二种结构的尾部本体的后端面正面视图;
图4为第三种结构的尾部本体的后端面正面视图;
图5为凹坑的第二种排列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带有降音棒的降噪音耳塞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A处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降噪音耳塞的结构和使用原理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为降噪音耳塞的结构示意图,降噪音耳塞包括头部本体1、中部本体2和尾部本体3,在尾部本体3的后端面4上设置有凹坑5。物体震动产生声波经过在空气中传播到达降噪音耳塞的尾部本体3的后端面4的凹坑5内,在凹坑5内经过多次的反射、相互叠加、碰撞,声波能量转化成热能,声波强度减弱,噪音降低,不会因降噪音耳塞震动造成耳道不适,使用更加舒适。
凹坑5可以为图2所述的圆台状,或者圆锥状;可以为如图3所示的棱台状,或者棱锥状。当然,为了加工更加方便,凹坑5为如图3所示的正四棱台,也可以为如图4所示的正三棱台。降噪效果更好。凹坑5的排列方式可以如图4所示的交叉排列,也可以如图5所示的平行排列。
如图6和图7所示,在凹坑5内设置有多孔降噪音材料层6,如海绵、发泡纸等,经过多孔降噪音材料层时声波会进一步衰减,大大降低了噪音。
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只要结构与本实用新型降噪音耳塞结构相同,就落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金淼,未经刘金淼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16108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明亮耳掏
- 下一篇:一种人体工学式学行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