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镁燃料电池单体及其电池组有效
申请号: | 201621155396.8 | 申请日: | 2016-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641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28 |
发明(设计)人: | 沈程胜;肖友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蓝极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8/2475 | 分类号: | H01M8/2475;H01M8/0273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冠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44272 | 代理人: | 杨正坤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高新技***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燃料电池 单体 及其 电池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料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镁燃料电池单体及其电池组。
背景技术
镁储备型电池的结构根据所需电压及电流的大小有所不同。以Mg/AgCl电池为例:低压、大电流的电池采用卷筒式结构。负极是长条镁箔,正极用同样大小的银箔,在其两面用电解法形成两层氯化银,焊上正负极引电体后,用稍大的吸水纸夹在两极中间,再盖上一层吸水纸,将这4层材料卷起来装入容器中,待临用时用清水或海水使之活化。高电压、小电流的电池采用平片层叠式结构。银电极单面涂氯化银,正负极之间用吸水纸隔开,并用铆钉使相邻电池的异极性电极串联起来,叠合成电池组。电池组的电压取决于串联只数。
所以现有技术中的镁燃料电池结构比较单一,并且体型比较大,不能够方便携带,以及不能做到像锂电池的那种连续式的拼接组合电池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镁燃料电池单体及其电池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镁燃料电池单体,包括单体外壳、电极接触片、集电片框和镁燃料包,两所述集电片框置于镁燃料包的前后两侧且一并内置于单体外壳的内腔之中,该单体外壳的前后两侧设置有与内腔连通的网孔,该网孔将所述集电片框的中间部分外露;电极接触片安装于单体外壳的外侧,并且与所述镁燃料包的电极电性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集电片框包括框体、耐腐蚀导电金属网和集电片,所述框体将耐腐蚀导电金属网和集电片贴合固定,导电片电连接于集电片上并从框体内伸出框体外;设置所述耐腐蚀导电金属网的集电片框一侧面向所述镁燃料包。
上述技术方案中,设置有所述导电片位于集电片框的底部,该导电片同时也贯穿单体外壳并外露;位于镁燃料包前后两侧的集电片框的所述导电片之间通过杆连接固定。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耐腐蚀导电金属网为不锈钢网或碳纤维网。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单体外壳的左右两侧设置有凹槽,电极接触片部分嵌于该凹槽内并通过锁固件使该电极接触片与单体外壳锁固。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电极接触片由一金属片折弯而成,包括从一端到另一端的头部、由尾部折弯而成的安装部和夹持部,夹持部位于安装部的上方,安装部通过锁固件锁固于所述单体外壳上,夹持部用于夹持所述镁燃料包的电极。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单体外壳上设置有安装所述头部的安装槽,所述头部嵌装于该安装槽中。
上述技术方案中,设置有一塑料框体将所述镁燃料包的边缘包裹,并且从单体外壳的顶部开口置入以将镁燃料包安装于单体外壳内;在该塑料框体的左右两侧设置有卡条,单体外壳顶部开口的左右两侧壁上设置有与该卡条相对应的卡槽。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镁燃料包包括保湿防漏锁水材料、镁金属/合金材料;其中,所述镁金属/合金材料被所述保湿防漏锁水材料所包裹,并将镁金属/合金材料的电极露出;所述保湿防漏锁水材料内含有电解液。
一种镁燃料电池组,由上述的镁燃料电池单体拼接而成,其中在所述单体外壳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用于拼接的卡槽和卡块,通过一单体外壳的卡槽与另一单体外壳的卡块的卡合实现多个镁燃料单体的拼接;并且一镁燃料电池单体的电极接触片的端部与另一镁燃料电池单体的集电片框进行电连接,使镁燃料电池单体联合为一镁燃料电池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镁燃料电池结构,包裹电池的单体结构和将单体电池组合为电池组的结构;整体的结构简单,设计巧妙,单体使用时具备良好的单体使用特性,组合使用的时候也具备良好的组合使用特性,能够减少导线的连接,提高电池组的组装和拆卸性能,降低组装拆卸的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单体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极接触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集电片框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镁燃料包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塑料框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电池组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蓝极能源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蓝极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15539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