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的电炉电极抱夹有效
| 申请号: | 201621151181.9 | 申请日: | 2016-10-3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13636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26 |
| 发明(设计)人: | 陆正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个旧市云新有色电解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5B7/103 | 分类号: | H05B7/103;F27D11/1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661009 云南省红***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电炉 电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学、冶金类,熔融法冶炼金属过程中电极使用的配件,尤指一种新型的电炉电极抱夹。
背景技术
冶炼厂电炉车间通常采用1000kVA电炉熔炼锡物料,使用直径350mm电极抱夹属传统循环水冷,干式两扇合并,螺栓压紧的方式运作,这种方式的缺点:在温度40~50℃环境下使用,由于炉内锡物料成份复杂,从炉膛进料孔、电极孔处有时会散发出一定的腐浸性气体,导致传统形电极抱夹的铰链,螺栓接触面产生氧化层,造成导电效果差;传统式电极抱夹结构是两扇合为一体,由铰链控制开合,螺栓压紧,形成导电必须要通过铰链及螺栓,铰链及螺栓的导电面积只占整套抱夹面积70%左右,造成铰链及螺栓易发热、发红,导致三相电流不平衡,抱夹使用周期短,6~10个月就需要更换,成本高,一直存在熔炼耗时长,电流不稳定,炉内温度难以达到渣锡分离效果,每炉熔炼时间长达12~14小时,电耗成本高,故障频发。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电炉电极抱夹,该机构设计合理规范,使用方便,通过将电极抱夹设计为一个直径固定的垂直面,另一个面为直径渐缩的倾斜圆柱面结构,更换电极方便、简单,同时能保证更换后的电极垂直。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电炉电极抱夹,包括本体,左半模,右半模,锅炉板,其特征在于:本体右端中部固定在锅炉板上,本体外表面为直径436毫米的圆柱体结构,本体左部设置有左半模,本体右部设置有右半模,左半模顶端到底端为半径200毫米到185毫米的平滑过渡的弧面,右半模为半径175毫米的圆柱面。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更换电极简单方便,安全可靠,缩短了更换时间;确保每次更换的电极垂直;导电接触面大,不发热、发红,不易产生氧化层,消除电极导电部位被烧断的现象;导电效果好,三相电流平衡、稳定;炉内功率可调,每炉熔炼时间由传统抱夹12~14小时缩短为9~10小时,提高35%左右处理量,增加每月20%产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1-左半模;2-本体;3-右半模;4-锅炉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的电炉电极抱夹,包括本体2,左半模1,右半模3,锅炉板4,其特征在于:本体2右端中部固定在锅炉板4上,本体2外表面为直径436毫米的圆柱体结构,本体2左部设置有左半模1,本体2右部设置有右半模3,左半模1顶端到底端为半径200毫米到185毫米的平滑过渡的弧面,右半模3为半径175毫米的圆柱面,本实用新型更换电极简单方便,安全可靠,缩短了更换时间;确保每次更换的电极垂直;导电接触面大,不发热、发红,不易产生氧化层,消除电极导电部位被烧断的现象;导电效果好,三相电流平衡、稳定;炉内功率可调,每炉熔炼时间由传统抱夹12~14小时缩短为9~10小时,提高35%左右处理量,增加每月20%产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个旧市云新有色电解有限公司,未经个旧市云新有色电解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15118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