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辆后排座椅的中央扶手及其锁定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621140201.2 | 申请日: | 2016-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068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07 |
发明(设计)人: | 阮观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N2/46 | 分类号: | B60N2/46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恒律治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409 | 代理人: | 章社杲,李伟 |
地址: | 美国密歇根***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后排 座椅 中央 扶手 及其 锁定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车辆座椅靠背的锁定机构及车辆后排座椅的中央扶手。
背景技术
在今天,一些豪华车型中后排座椅设计为40-20-40的尺寸布局。其中,中间座椅靠背也是全尺寸扶手。当中间座椅靠背向下折叠后,它是供两侧的乘客使用的扶手;当中间座椅靠背向上折叠后,它是供中间乘客使用的靠背。
扶手的功能主要要求“舒适”,而座椅靠背则要求“安全+舒适”,普通的扶手与全尺寸扶手相比,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在于:全尺寸扶手需要与头枕结合起来;全尺寸扶手需要在向上折叠后安全地锁定就位;扶手的大部分表面对于用户来说是可见的。那么如何平衡外观质量与锁定机构之间的矛盾则是扶手设计中的难题。
现有设计中,通过在中间座椅靠背的底部设置锁定销和锁定孔的结构来对中间座椅靠背进行锁定和解锁。然而,这样的结构对锁定销和锁定孔之间的间隙太敏感了,如果间隙太小,则锁定销不容易定位至锁定孔中,因而中间座椅靠背就不容易锁定,于是在车辆碰撞或急刹车时中间座椅靠背容易倒下,从而产生安全问题;如果间隙太大,中间座椅靠背的上部则会非常松动,从而产生噪音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便快捷而且安全地锁定和解锁车辆后排座椅的中央扶手的锁定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车辆后排座椅的中央扶手的锁定机构,中央扶手可枢转地连接至车辆后排座椅的基部,锁定机构包括:设置于中央扶手处并通过齿轮活动连接并可相对移动的第一锁定件和第二锁定件;以及从基部突出的支撑件,支撑件具有可容纳第一锁定件和/或第二锁定件的至少一部分的锁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支撑件包括挂钩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锁定件包括第一齿条,第二锁定件包括与第一齿条相对的第二齿条,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分别与齿轮啮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锁定件包括第一锁舌,第二锁定件包括与第一锁舌以相反方向延伸的第二锁舌,第一锁舌和/或第二锁舌可选择地穿入锁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锁舌与第一齿条分别位于第一锁定件的相对的两端,第二锁舌与第二齿条分别位于第二锁定件的相对的两端,第一锁舌和第二锁舌分别具有朝向支撑件的斜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锁定件和第二锁定件上分别设置有以远离对方的方向偏置第一锁定件和第二锁定件的弹性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锁定机构还包括释放组件,释放组件包括与第一锁定件和第二锁定件中的一者连接以驱动其朝向另一者运动的缆索,以及与缆索连接的释放手柄。
根据本实用新型,支撑件包括支架及套设在支架的外部的柔性壳体,支撑件的延伸方向与第一锁定件和/或第二锁定件的延伸方向垂直。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后排座椅的中央扶手,中央扶手可枢转地连接至车辆后排座椅的基部,中央扶手包括通过齿轮活动连接的第一锁定件和第二锁定件;车辆后排座椅包括从基部突出的支撑件,支撑件具有可容纳第一锁定件和/或第二锁定件的至少一部分的锁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支撑件包括挂钩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齿轮通过枢轴可枢转地设置在中央扶手中,第一锁定件和第二锁定件分别通过滑道设置在中央扶手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中央扶手的后部对应于支撑件开设有开口,开口的边缘通过转轴连接有活动窗,转轴上套设有用于将活动窗向封闭开口的位置偏置的弹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锁定机构的第一锁定件和第二锁定件通过齿轮连接并可相对移动,可以很方便快捷地锁定在支撑件的锁孔或从支撑件的锁孔中解锁,而且在锁定中央扶手时只需用力推动中央扶手便可将锁定件撞入锁孔中,从而用户能够很清晰地知道靠背是否锁定,因而实现安全地锁定中央扶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锁定机构在解锁状态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锁定机构在锁定状态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后排座椅的基部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中央扶手的正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中央扶手的背面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中央扶手的内部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特环球技术公司,未经福特环球技术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14020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