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柴油机排气歧管总成有效
申请号: | 201621122172.7 | 申请日: | 2016-10-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292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2 |
发明(设计)人: | 朱保林;李健;韩苗苗;刘安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纳威司达柴油发动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13/10 | 分类号: | F01N13/10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31219 | 代理人: | 王华英 |
地址: | 230601 安徽省合***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柴油机 排气 歧管 总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柴油机排气管,特别是涉及一种柴油机排气歧管总成。
背景技术
近年来,柴油发动机的技术高速发展,适用于不同类型交通工具以及特定用途的柴油发动机在功率、制造装配工艺以及材料方面均取得进展,柴油机排气歧管,是与发动机气缸体相连的,将各缸的排气集中起来导入排气总管,带有分歧的管路。对它的要求主要是,尽量减少排气阻力,并避免各缸之间相互干扰。排气过分集中时,各缸之间会产生相互干扰,也就是某缸排气时,正好碰到别的缸窜来的没有排净的废气。这样,就会增加排气的阻力,进而降低发动机的输出功率。解决的办法是,使各缸的排气尽量分开,每缸一个分支,或者两缸一个分支,并使每个分支尽量加长并独立成型以减少不同管内的气体相互影响。早期的汽车发动机,单位重量的功率低,燃料的燃烧效率不高,所排出的废气温度不超过500℃。随着汽车发动机效率的提高,排气温度提高到600~650℃。发达国家近年来不断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催化技术和蜗轮增压技术的应用更是显著提高了排气歧管的工作温度,达到了750℃以上。随着发动机性能的进一步提高,排气歧管的工作温度还要提高。与此同时,随着发动机技术的进步,排气歧管的结构也随之复杂化,加之在循环交变温度状态下工作,要求排气歧管材料不仅要具有良好的高温性能,还要具备良好的铸造性能。随着技术的发展,卡车及客车的多样化及柴油发动机结构的复杂化,对两段式柴油机排气歧管受热变形后的工作能力和密封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综上,传统的柴油机排气管存在制造工艺复杂,可靠性低等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柴油机排气歧管总成,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制造工艺复杂,可靠性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柴油机排气歧管总成,用于排出柴油发动机废气,其特征在于,包括:前端排气歧管、后端排气歧管、压缩环,前端排气歧管为一管道结构,后端安排气总管包括总管道、支管道和连接支管,前端排气歧管与连接支管连接;压缩环套设于前排气歧管与连接支管连接状态下重合的位置。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连接支管包括连接管体和连结部,连结管体一端与总管道连接,另一端设置连结部。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前端排气歧管包括前端连结部和前端管体,前端连接部设置于前端排气歧管与后端排气歧管连接的一端;连结部的内径大于前端连结部的外径,连结部在连接状态下套接于前端连接部上。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前端连接部设有环形槽,环形槽所在平面与连接管体横截面平行。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压缩环嵌合于环形槽中,压缩环的内径不大于环形槽槽底外径,压缩环与环形槽数量相同。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压缩环上涂布密封胶层。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柴油机排气歧管总成,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柴油机排气歧管的设计不仅可以避免排气歧管因受热变形而产生的应力,而且连接处不易烧结,气密性好,符合设计要求。具有制造工艺简单,造型美观,性能安全可靠等特点,通过对总成结构的优化设计,使得排气歧管铸造工艺得以提高,降低铸造缺陷的风险,两段排气歧管受热变形后,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相对滑移,避免应力产生,提高了柴油发动机的排气性能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柴油机排气歧管总成示意图。
元件标号说明
1 前端排气歧管
2 后端排气歧管
3 压缩环
21总管道
22支管道
23连接支管
231 连接管体
232 连结部
111 环形槽
31密封胶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纳威司达柴油发动机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纳威司达柴油发动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12217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