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大相对孔径制冷型红外光学镜头有效
申请号: | 201621120185.0 | 申请日: | 2016-10-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820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7 |
发明(设计)人: | 王跃明;王建宇;舒嵘;袁立银;王晟玮;何道刚;郁亚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2B13/14 | 分类号: | G02B13/14;G02B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31213 | 代理人: | 郭英 |
地址: | 20008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相对孔径 制冷 红外 光学 镜头 | ||
技术领域
本专利涉及一种大相对孔径(F数不大于1.0)红外光学镜头,具体涉及一种可与制冷型探测器组件冷屏匹配的F数不大于1.0的红外光学镜头。
背景技术
红外光学镜头的F数决定了红外系统的能量收集能力,从而成为影响系统探测灵敏度的关键因素之一。F数同时决定了系统的极限分辨能力,即衍射限。
红外探测系统根据探测器类型可以分为制冷型和非制冷型。非制冷型红外光学镜头由于不需要考虑冷屏匹配,F数一般都能设计到1.0,特殊设计甚至能到0.8左右。制冷型红外光学镜头由于需要将出瞳与探测器组件的杜瓦冷屏进行匹配,限制了光学优化参数,F数通常只能做到2.0。在视场比较小的时候,经过特殊设计,F数也能够达到1.5。
为了提高红外系统的图像解析度,红外探测器的像元尺寸逐步缩小是一个技术趋势。在像元尺寸减小的情况下,减小系统的F数是确保探测灵敏度、响应速度、图像清晰度等指标不降低或有所提高的一个重要手段。
《红外技术》2015年第2期(37卷)公开了一种《大相对孔径制冷型红外相机镜头的光学设计》,F数为1.5,该设计光学结构较长,并且残余几何像差较大。
本专利提出的红外光学镜头的F数可以达到1.0甚至更小,可满足像元尺寸15μm,甚至更小像元尺寸的红外光学系统应用,可以应用于对性能要求比较高的领域。
发明内容
本专利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F数不大于1.0的大相对孔径红外光学镜头,并且镜头的光阑与制冷型探测器组件冷屏能够良好匹配,以满足部分特殊领域对温度灵敏度、响应速度等性能指标的更高要求,本发明还为小像素红外探测器的应用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本专利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透射式大相对孔径红外成像光路,参见图1,系统光路包括第一常温红外透镜1,第二常温红外透镜2,红外窗口3,低温冷屏4,低温透镜5,探测器光敏面6,低温杜瓦腔体7,其中:
所述的第一常温红外透镜1为锗透镜。
所述的第二常温红外透镜2为硫化锌透镜。
所述的红外窗口3为锗窗口。
所述的低温红外透镜5为锗透镜。
来自物方的成像光束依次经过第一常温红外透镜1,第二常温红外透镜2,红外窗口3,低温冷屏4,低温红外透镜5,最后成像于探测器光敏面6;系统的相对孔径数F不大于1;
所述的低温红外透镜5和低温冷屏4均置于低温杜瓦腔体7之内,且低温冷屏4的开口与大相对孔径红外成像光路的光阑相匹配,实现杂散辐射的良好抑制。
本专利的优点是:
光路结构紧凑,可实现大相对孔径(F数不大于1.0)红外成像,更好地满足制冷型探测器高灵敏度红外探测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大相对孔径制冷型红外镜头光路结构图。其中:
1——常温红外透镜1;
2——常温红外透镜2;
3——红外窗口3;
4——低温冷屏4;
5——低温透镜5;
6——探测器光敏面6;
7——杜瓦腔体7。
图2为焦距30mmF#1.0大相对孔径长波红外镜头光学设计图。
图3为焦距30mmF#1.0大相对孔径长波红外镜头调制传递函数。
图4为焦距30mmF#0.9大相对孔径长波红外镜头光学设计图。
图5为焦距30mmF#0.9大相对孔径长波红外镜头调制传递函数。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设计了一套大相对孔径长波红外镜头。
具体光学参数包括:F#=1.0,工作波段为8.0μm-12.5μm,口径30mm,焦距30mm,视场角±7.5°,光学结构如图2所示。
大相对孔径长波红外镜头镜片参数如下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12018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液晶显示器散热防护外罩
- 下一篇:一种可分离式电缆终端后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