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机器人导风罩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621112254.3 | 申请日: | 2016-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779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8 |
发明(设计)人: | 朱敬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芋头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5J19/00 | 分类号: | B25J19/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新律师事务所31272 | 代理人: | 党蕾 |
地址: | 310000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机器人 导风罩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器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机器人散热机构。
背景技术
家用机器人以其功能强大、结构灵巧、使用方便等优点,逐步走入人们的生活,与传统家用电器不同,家用机器人集各种先进技术与一身,在家庭和办公室等人类生活空间中间接或直接的为人类提供服务,因此人们在享受先进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希望家用服务机器人能够工作稳定,而良好的散热性能是保证家用机器人工作稳定的重要条件。然而,受限于机器人结构的紧凑空间,散热装置的设置往往是机器人结构设计中重点考虑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机器人导风罩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机器人导风罩结构,其中,用于一机器人内,包括:
一导风罩下壳,与位于所述机器人内部的主控板密封连接;
一导风罩上壳,所述导风罩上壳的一面与所述导风罩下壳配合形成导风腔体,所述导风腔体内设置风扇。
上述的机器人导风罩结构,所述导风罩下壳的另一面与一风槽后壳连接,所述风槽后壳上设置通风栅格。
上述的机器人导风罩结构,所述风槽后壳为椭圆形盖体。
上述的机器人导风罩结构,所述导风腔体内还包括一风扇胶套,用于包裹所述风扇。
上述的机器人导风罩结构,所述风扇胶套上设置至少两个缺口,所述风扇的线缆经由所述缺口引出。
上述的机器人导风罩结构,所述风槽后壳包括内侧面和外侧面,所述内侧面朝向所述导风罩上壳,所述外侧面上连接所述机器人内的后灯板。
上述的机器人导风罩结构,所述导风罩上壳朝向所述风槽后壳的面设置定位沉台,所述定位沉台上设置光机底座泡棉。
上述的机器人导风罩结构,所述内侧面上设置光线感应器触控电路板和/或温湿度感应器触控电路板。
上述的机器人导风罩结构,所述机器人为家用服务机器人。
有益效果:以上技术方案设置于机器人内,能有效散除机器人内部热量,有利于保证机器人工作的稳定性和寿命,并且结构紧凑,不会占用过多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导风罩部件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风扇胶套局部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右壳组件和左壳组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参照图1、图2、图3,一种机器人导风罩结构,其中,用于一机器人内,包括:
一导风罩下壳11,与位于机器人内部的主控板密封连接;
一导风罩上壳12,导风罩上壳12的一面与导风罩下壳11配合形成导风腔体,导风腔体内设置风扇13,风扇13安装于导风罩上壳12上。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设置于机器人内,能有效散除机器人内部热量,有利于保证机器人工作的稳定性和寿命,并且结构紧凑,不会占用过多空间。
上述的导风罩下壳11与导风罩上壳12形成一狭长的导风腔体,狭长的导风腔体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通风口。
上述的机器人导风罩结构,参照图3,导风罩下壳11的另一面与一风槽后壳15连接,风槽后壳15上设置通风栅格151。通过通风栅格的设置以加速机器人内部空气流通,提高散热性能。
上述的机器人导风罩结构,风槽后壳15为椭圆形盖体。
上述的机器人导风罩结构,导风腔体内还包括一风扇胶套14,用于包裹风扇13。风扇胶套14完全包裹在风扇外,包好风扇胶套14的风扇被塞入导风罩上壳12内。
一种优选的实施例,参照图2,风扇胶套14上设置至少两个缺口141,风扇的线缆经由缺口141引出。
上述的机器人导风罩结构,风槽后壳15包括内侧面和外侧面,内侧面朝向导风罩上壳12,外侧面上连接机器人内的后灯板。
上述的机器人导风罩结构,导风罩上壳12朝向风槽后壳15的面设置定位沉台,定位沉台上设置光机底座泡棉。光机底座泡棉上安装光机部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芋头科技(杭州)有限公司,未经芋头科技(杭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11225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提高避雷线引雷效果的引雷球串
- 下一篇:车载避雷针安装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