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直斜井管内除垢工艺管柱有效
申请号: | 201621095543.7 | 申请日: | 2016-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1445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03 |
发明(设计)人: | 刘广东;杜浩然;段伟刚;朱建军;李英;侯养兵;刘连奎;伊长青;王立;郑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东胜精攻石油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37/00 | 分类号: | E21B37/00;E21B17/22;E21B17/00 |
代理公司: | 济南日新专利代理事务所37224 | 代理人: | 董庆田 |
地址: | 257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斜井 除垢 工艺 管柱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井除垢技术,具体地说是一种直斜井管内除垢工艺管柱。
背景技术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直斜井套管完井是一种常规的完井开发方式。部分油井在开采过程中,由于地层压力及温度在井筒附近变化较大,导致油层附近套管内结垢,需要及时清理垢堵塞来实现经济效益开采原油。
螺杆钻具是一种以液体为动力,把液体压力能转为机械能的容积式井下动力钻具。当地面动力泵出的液体流经旁通阀进入马达,在马达的进、出口形成一定的压力差,推动转子绕定子的轴线旋转,并将转速和扭矩通过万向轴和传动轴传递给钻头,从而实现除垢作业。
比如,公开号105156023A,公开日2015-12-16公开了一种螺杆钻具,包括马达总成、上壳体以及下壳体,所述下壳体、上壳体以及马达总成的马达定子从下到上依次螺纹连接,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共同形成传动腔,所述传动腔内设置有传动轴和水帽,所述传动轴内设置有供钻井液流通的通孔,所述传动轴、水帽以及马达总成的马达转子从下到上依次螺纹连接,所述水帽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上动滑动轴承,所述上动滑动轴承的内孔与所述传动轴匹配,所述下壳体的内壁顶部设置有上静滑动轴承,所述上静滑动轴承的内孔与所述上动滑动轴承匹配,所述传动轴的外壁底部套设有下动滑动轴承,所述下壳体的内壁底部螺纹连接有下静滑动轴承,所述下静滑动轴承的内孔与所述下动滑动轴承匹配,所述下动滑动轴承和上动滑动轴承之间设置有由多个碟形弹簧叠合形成的缓冲碟簧组,所述缓冲碟簧组套设于所述传动轴上。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直斜井管内除垢工艺管柱,能实现一趟管柱即可完成整个套管内除垢工艺,使用效果理想。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直斜井管内除垢工艺管柱,包括螺杆钻,所述螺杆钻下端连接钻头,螺杆钻上端连接油管。
所述螺杆钻下端通过油管短节连接钻头。
所述螺杆钻上端通过安全接头连接油管。
所述钻头为低阻流高效钻头。
所述低阻流高效钻头在自身下端面设置一层钨钢。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由下端向上端依次连接低阻流高效钻头、油管短节、螺杆钻、安全接头、油管构成;其能实现一趟管柱即可完成整个套管内除垢工艺,使用效果理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直斜井管内除垢工艺管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低阻流高效钻头1、油管短节2、螺杆钻3、安全接头4、油管5。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及技术内容,配合附图说明如下,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之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根据图1,一种直斜井管内除垢工艺管柱,由下端向上端依次连接低阻流高效钻头1、油管短节2、螺杆钻3、安全接头4、油管5而构成。通过从油管5内注入一定压力的水,水流带动螺杆钻3转动,从而带动钻头1转动进行除垢。本实用新型能实现一趟管柱即可完成整个套管内除垢工艺,使用效果理想。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其他运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精神的等效变化,均应俱属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东胜精攻石油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东胜精攻石油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09554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