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动态渗透的生物滞留池有效
申请号: | 201621095492.8 | 申请日: | 2016-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333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09 |
发明(设计)人: | 李艳根;刘志超;侯元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昌大学 |
主分类号: | E03F5/00 | 分类号: | E03F5/00;E03F5/10;E03F5/14 |
代理公司: | 南昌洪达专利事务所36111 | 代理人: | 刘凌峰 |
地址: | 330031 江西省***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态 渗透 生物 滞留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市政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动态渗透的生物滞留池。
背景技术
随着快速的城市化发展,城市下垫面类型发生巨大变化,原有大面积透水性地表逐渐被建筑物、硬化路面等不透水材料覆盖,阻断了降雨径流入渗地下的途径,从而加大了径流的峰值流量,造成城市内涝频发。同时,雨水径流冲刷地面时携带了大量的污染物汇入城市水体,造成城市水体污染的加剧。由于生物滞留池不仅可以有效的削减雨水径流量,而且可以有效改善雨水径流水质,目前在建筑区、住宅小区和郊区等区域有了广泛的应用。
但目前传统的生物滞留池对雨水径流的下渗情况较单一,不能根据雨水径流流量负荷对雨水的渗透进行动态的调节。
因此,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的可动态渗透的生物滞留池。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可动态渗透的生物滞留池,根据降雨时生物滞留池积蓄的水量情况,对穿孔出水管进行调节,实现生物滞留池的动态渗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动态渗透的生物滞留池,包括植物、过滤填料层、过滤砂层、卵石层、穿孔排水管、检查井、检查井盖、电动阀、液位感应器和出水管;所述的过滤填料层、过滤砂层和卵石层自上而下依次铺设;所述的检查井设置在过滤填料层、过滤砂层和卵石层的一侧;过滤填料层上方安装有液位感应器,感应过滤填料层上方积蓄的雨水径流量;所述的卵石层内设有穿孔排水管,一端堵住,一端延伸至检查井内,延伸至检查井内的一端安装有电动阀;所述的检查井底部连有一出水管。
进一步地,所述过滤填料层上表面对接有一坡度不小于2%的地面,并在过滤填料层种植耐涝耐旱的景观植物。
进一步地,所述的过滤填料层为50cm;过滤砂层为10cm;卵石层为20cm;穿孔排水管直径为10cm。
进一步地,所述的过滤填料层由土壤、麦饭石和木屑按7:2:1(体积比)混合组成。
进一步地,所述的穿孔排水管中小孔孔径为3~5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可利用原生态的方法处理雨水径流,无需加药,经济环保,还兼具景观效益和社会效益。
2.本实用新型可根据收集水量的情况,动态的调节穿孔出水管阀门,以达到最佳的雨水径流调蓄效果,补充地下水,减小市政雨水管道的排水压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地面,2—植物,3—过滤填料层,4—过滤砂层,5—卵石层,6—穿孔排水管,7—液位感应器,8—电动阀,9—检查井,10—检查井盖,11—出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一种可动态渗透的生物滞留池,包括:植物2、过滤填料层3、过滤砂层4、卵石层5、穿孔排水管6、液位感应器7、电动阀8、检查井9、检查井盖10和出水管11。
所述的过滤填料层由土壤、麦饭石、木屑按7:2:1(体积比)混合组成。
所述的过滤填料层3上表面距地面有一定距离,地面应设置不小于2%的坡度。
所述的过滤填料层3上表面种植植物2,植物2应具备耐涝耐旱的生理特性,并且可以美化环境。
所述的卵石层5内设置有穿孔排水管6,穿孔管一端用堵头堵住,一端开口并延伸至检查井9内,延伸至检查井内的一端安装电动阀8。
所述的电动阀与过滤填料层上方的液位感应器7连接;
所述的检查井9上方安装有检查井盖10,方便对检查井进行维护,并在底部设置有出水管11,用于将净化后的雨水径流排至市政雨水管网。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降雨时,雨水径流由有坡度的地面1汇流进入生物滞留池内,雨水径流依次通过过滤填料层3、过滤砂层4和卵石层5,雨水径流在下渗的过程中经过上述结构层的吸附、过滤、离子交换以及植物2根部的吸收对雨水径流进行净化,最后再下渗至砾石层下方的原土,补充地下水。
当下渗速度小于降雨速度时,雨水径流来不及下渗而积蓄在过滤填料层3上方,若液位感应器7感应到积蓄的雨水径流液面高于设定的安全值,则通过电动阀8开启穿孔排水管6,使雨水不仅可以下渗,还能通过穿孔管6排出。
当降雨速度减小,液位感应器7感应到积蓄在过滤填料层3上方的雨水径流下降至一定高度后,则通过电动阀8关闭穿孔排水管6,使雨水径流最大程度的下渗以补充地下水,并可以最大程度的减轻市政雨水管网的排水压力,实现生物滞留池的动态渗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昌大学,未经南昌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09549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