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车辆的玻璃升降器及具有其的车辆有效
| 申请号: | 201621089028.8 | 申请日: | 2016-09-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364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14 |
| 发明(设计)人: | 吴杨;段兴中;李云端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5F15/689 | 分类号: | E05F15/689 |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201 | 代理人: | 黄德海 |
| 地址: | 102606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车辆 玻璃 升降 具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玻璃升降器及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汽车上的玻璃升降器是使用频率很高的零部件,这对升降器的运行稳定性要求很高,要满足升降器升降疲劳耐久,又要满足升降器自身强度要求,并且在升降器运行过程中保持稳定,不能发出噪声,现有的玻璃升降器难以完全满足上述要求,存在改进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结构简单、运行稳定的用于车辆的玻璃升降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上述用于车辆的玻璃升降器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用于车辆的玻璃升降器,包括:主动臂和从动臂,所述从动臂与所述主动臂可枢转地相连且枢转轴线为第一枢转轴线;定轨,所述定轨适于固定在所述车辆的车门内部,所述从动臂的下端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定轨内;升降轨,所述升降轨与所述定轨上下间隔开,所述升降轨适于固定升降玻璃,所述主动臂的上端和所述从动臂的上端分别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升降轨内;以及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设置成用于驱动所述主动臂绕第二枢转轴线可枢转地运动,所述第一枢转轴线与所述第二枢转轴线间隔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车辆的玻璃升降器,通过利用主动臂绕第二枢转轴线运动,进而带动从动臂绕第一枢转轴线运动,从而实现升降玻璃的升降动作,且结构简单,安装装配方便,升降器运行稳定性高。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主动臂的下端设置有齿板,所述齿板与所述主动臂固定连接;所述驱动电机具有电机齿轮,所述电机齿轮与所述齿板上的齿板齿啮合。
优选地,所述齿板为扇形齿板,所述齿板齿形成在所述扇形齿板的弧形边上。
优选地,所述扇形齿板还具有中间加强板,所述中间加强板的一端与所述扇形齿板的圆心处相连且另一端与所述弧形边的中间位置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从动臂包括:第一从动臂和第二从动臂,所述第一从动臂与所述第二从动臂固定,所述第一从动臂和所述第二从动臂位于所述主动臂的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从动臂与所述第二从动臂之间通过多个铆钉铆接固定。
优选地,所述第一从动臂的上端设置有第一从动臂滑块,所述第二从动臂的下端设置有第二从动臂滑块,所述第一从动臂滑块设置在所述升降轨上,所述第二从动臂滑块设置在所述定轨上。
优选地,所述主动臂的上端设置有主动臂滑块,所述主动臂滑块设置在所述升降轨上。
在本实用新型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主动臂的宽度按照从与所述驱动电机相邻的一端向另一端呈递减趋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的车辆,设置有如第一方面任一种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玻璃升降器。所述车辆与上述的用于车辆的玻璃升降器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用于车辆的玻璃升降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用于车辆的玻璃升降器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
玻璃升降器100,主动臂1,焊装孔11,第三减重孔12,第一翻边13,主动臂滑块14,中心孔15,第一枢转轴线16,从动臂2,第一从动臂21,第一安装部211,第一铆钉安装孔2111,第四减重孔212,第二翻边213,第二从动臂22,第二安装部221,第二铆钉安装孔2211,第五减重孔222,第三翻边223,第二从动臂滑块224,定轨3,第一滑槽31,升降轨4,驱动电机5,齿板6,弧形边61,齿板齿611,第一侧边62,第二侧边63,中间加强板64,第一减重孔65,第二减重孔66,安装座7,第二枢转轴线71,铆钉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08902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双极等离子静电装置
- 下一篇:等离子介质阻挡放电电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