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烧结矿显热回收同时烟气脱硝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21086776.0 | 申请日: | 2016-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1457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03 |
发明(设计)人: | 赵海浩;缪胜东;李娟;孙大伟;姚芬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垦乐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J15/02 | 分类号: | F23J15/02;F23J15/06;F27D17/00 |
代理公司: | 江阴市同盛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32210 | 代理人: | 唐纫兰,沈国安 |
地址: | 214434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烧结 矿显热 回收 同时 烟气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烧结烟气脱硝及能源回收综合利用领域,特别是一种烧结矿显热回收同时烟气脱硝系统,即利用烧结矿显热对烧结烟气进行增温,满足SCR脱硝工艺对烟气温度的要求,同时,大幅度的提升烧结矿余热的回收利用率。
背景技术
我国是钢铁生产大国,钢铁总产量高居世界第一,同时也是国家污染物排放重点监控对象,2011年全国钢铁工业能源消耗超过4亿吨标准煤,占全国总能耗的15%以上,因此钢铁工业节能减排是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方面。目前,钢铁行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NOx总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11%以上,仅次于电力企业,位于全国第二,其排放量大约在150万t/a~180万t/a,其中烧结工序外排的NOx占生产过程中总量的85%~90%左右,由于受烧结工艺及烧结烟气温度较低的制约,烧结烟气仅能满足二氧化硫排放指标,但是目前国内对烧结烟气中的NOx的去除,基本处于空白阶段,仅有的低温SCR或烟气加热SCR技术均存在技术不成熟、运行不稳定、脱硝效率低或能耗大等缺点。
钢铁工业也是我国能源消耗最大的产业部门,而我国钢铁工业由于产能落后、对节能减排不够重视等原因,造成我国钢铁工业平均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15%以上,节能潜力巨大,在钢铁生产过程中,烧结工序的能耗约占总能耗的9%~12%,仅次于炼铁工序,烧结节能在钢铁企业节能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热烧结矿显热和烧结烟气显热占烧结过程热耗的50%以上,充分利用此部分余热是烧结节能的主要方向。传统环冷机余热回收系统中,仅有约30%的烧结矿显热被回收利用,余热资源浪费严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提供一种烧结矿显热回收同时烟气脱硝系统,既解决了目前烧结烟气NOx难以去除问题,又充分回收了烧结矿及烧结烟气的显热,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了烧结节能减排。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烧结矿显热回收同时烟气脱硝系统,它包括烧结机,烧结机分别与第一出口烟道和第二出口烟道相连通,在所述第一出口烟道和第二出口烟道上分别设置有用于除去烟气中粉尘的静电除尘器和将烧结机内的烟气引出的主抽风机,所述第一出口烟道的烧结烟气通过鼓风机与高效换热炉的进气口相连,所述烧结机的高温烧结矿出料口与高效换热炉的进料口相连,所述高效换热炉的出气口与一次除尘器相连,所述一次除尘器的出气口与烟气混合装置相连,所述第二出口烟道的烧结烟气与烟气混合装置的进气口相连,在所述烟气混合装置的出气口连接有用于对烧结烟气进行脱硝反应的SCR反应器,所述SCR反应器的出气口连接有一用于烧结烟气换热降温的余热锅炉,所述余热锅炉的蒸汽出口与一发电机相连进行发电。
优选地,在所述第一出口烟道和第二出口烟道的主抽风机的出气口上分别设置有烟气挡板门。
在所述第一出口烟道和第二出口烟道上设置有用于在设备需要检修时将管路切换至旁路运行的旁路烟气挡板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充分利用了烧结矿显热对烧结烟气进行增温,无需额外耗费能源。
2、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目前烧结烟气温度低而无法正常脱硝的难题,填补了烧结脱硝领域的技术空白。
3、本实用新型相对于传统方式(环冷机余热回收)密封性及烧结矿热利用率大幅度提高,烧结矿显热利用从30%左右提高至80%左右,节约大量能源。
4、本实用新型通过脱硝、显热回收和能量转换三个过程,实现了烧结烟气脱硝的同时烧结余热回收的目的,既大幅度的提高了烧结矿余热利用率,又去除了烧结烟气中的NOx,对节能减排和控制污染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垦乐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垦乐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08677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