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抗痉挛治疗仪有效
| 申请号: | 201621086669.8 | 申请日: | 2016-09-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349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03 |
| 发明(设计)人: | 郭银涛;谷玉静;柏俊晓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中医药大学 |
| 主分类号: | A61N1/36 | 分类号: | A61N1/36 |
| 代理公司: | 郑州天阳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41113 | 代理人: | 聂孟民 |
| 地址: | 450008 ***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痉挛 治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特别是一种抗痉挛治疗仪。
背景技术
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200多万新发脑卒中病人。脑卒中是我国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是目前人类疾病死亡三大原因之一。肌张力异常增高是脑卒中后功能障碍的特征性表现,一般临床症状表现为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运动控制和协调功能障碍,出现典型上肢屈曲和下肢伸直痉挛症状,易导致患者出现运动障碍及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痉挛机治疗仪是为了改善脑卒中后的肌张力异常增高,是为脑卒中患者设计的一种低频脉冲治疗仪。通过A、B两个通路对痉挛肌和拮抗肌产生交替刺激;A路电流刺激痉挛肌,使其产生强烈收缩,肌腱的感受器产生兴奋,由1类纤维拮入背髓,反射性抑制痉挛肌。B路电流刺激痉挛肌的拮抗肌,拮抗肌产生收缩对抗痉挛肌,发生反射性抑制作用;通过交互抑制使痉挛肌松弛并提高拮抗肌群肌力,从而有效的降低肌张力,更重要的是对痉挛肌和拮抗肌的交替刺激可以使兴奋向中枢传导、有利于各种反射的调节,从而协调肌群和拮抗肌群。以利用肢体的随意运动,克服偏瘫后肢体出现的异常模式。
但是因为市场上目前现有的痉挛肌治疗仪的两组电流通路输出脉冲周期都是只有1s—2s可调,所以在给患者治疗过程中,输出的电流不能引起拮抗肌的完全并持续一段时间的收缩,不能够有效的牵引痉挛肌,不能达到实际所需要的降痉挛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抗痉挛治疗仪,可有效解决现有的痉挛肌治疗仪不能完全、持续牵伸痉挛肌,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痉挛肌异常增高的肌张力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壳体和控制电路,壳体前部倾斜的方形面板上从左向右依次装有蜂鸣器窗口、显示器窗口、时间指示灯、复位按钮、电位调整器旋钮,壳体后部有电源输入口,壳体前面板下部有治疗头插孔,所述的控制电路包括有控制器、复位器、显示器、电位调整器、放大器和驱动器,控制器分别与复位器、显示器、电位调整器相连,电位调整器经放大器与驱动器相连,驱动器经壳体上的治疗头插孔与治疗头相连,电位调整器旋钮与电位调整器相连,复位按钮与复位器相连,壳体前面板上的蜂鸣器窗口内装有与控制器相连的蜂鸣器,时间指示灯与控制器相连,显示器装在显示器窗口内,控制器与电源相连。
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独特,携带使用方便,效果好,有效用于牵伸痉挛肌,降低肌张力,利于身体健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外部结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电路框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由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壳体和控制电路,壳体1前部倾斜的方形面板上从左向右依次装有蜂鸣器窗口3、显示器窗口4-1、时间指示灯5、复位按钮6-1、电位调整器旋钮7-1,壳体后部有电源输入口2,壳体前面板下部有治疗头插孔8-1,所述的控制电路包括有控制器、复位器、显示器、电位调整器、放大器和驱动器,控制器11分别与复位器6、显示器4、电位调整器7相连,电位调整器7经放大器12与驱动器13相连,驱动器13经壳体上的治疗头插孔8-1与治疗头8相连,电位调整器旋钮7-1与电位调整器7相连,复位按钮6-1与复位器6相连,壳体前面板上的蜂鸣器窗口3内装有与控制器相连的蜂鸣器10,时间指示灯5与控制器相连,显示器4装在显示器窗口4-1内,控制器11与电源9相连。
为了保证使用效果,所述的电源9与壳体上的电源输入口2相连,用于向电源9充电或外接市电;
所述的壳体左右两侧的搬手槽1-1;
所述的控制器型号为STC12C5A16S2芯片。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将治疗头置于痉挛肌处,使其产生了强烈收缩,肌腱的感受器产生兴奋,兴奋由1类纤维传入背髓,反射性抑制痉挛肌,脉冲电流刺激痉挛肌的拮抗肌。拮抗肌产生完全性并持续5s—10s的收缩对抗痉挛肌、完全并持续一段时间的牵伸痉挛肌,从而更好地降低肌张力,并改善关节活动的范围。经实地试验和应用,效果非常好,对58例患者治疗,除1人无明显效果外,其余57例均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是抗痉挛设备上的创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中医药大学,未经河南中医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08666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