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轻型客车橡胶吊挂试验台架有效
| 申请号: | 201621082492.4 | 申请日: | 2016-09-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1612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0 |
| 发明(设计)人: | 窦海燕;梅阳春;郭玉祥;李立波;杨东升;康江波;段佳委;孙江平;李中民;张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M13/00 | 分类号: | G01M1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江怀勤 |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轻型客车 橡胶 吊挂 试验 台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部件测试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轻型客车橡胶吊挂试验台架。
背景技术
轻型客车橡胶吊挂是用于排气系统,橡胶吊挂在选用时,需要通过橡胶吊挂的耐蠕变试验来确定橡胶吊挂的性能。
现没有汽车厂家对轻型客车的橡胶吊挂进行耐蠕变试验,同时,也没有专用的设备来进行轻型客车的橡胶吊挂进行耐蠕变试验,因此,现使用的橡胶吊挂性能均由部件提供商来说明,无法满足整车的需求且无法保证对产品质量的控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轻型客车橡胶吊挂试验台架,以解决无法针对轻型客车的橡胶吊挂进行面蠕变试验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轻型客车橡胶吊挂试验台架,包括台架本体及负载;所述负载通过待试验橡胶吊挂与所述台架本体连接;
所述台架本体包括底座、第一支撑梁、第二支撑梁及横梁;所述第一支撑梁的下端及所述第二支撑梁的下端均固定于所述底座上;所述横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梁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横梁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梁的上端固定连接;在所述横梁上设置有多个螺纹孔;
所述台架本体还包括吊挂,所述吊挂的一端设置有外螺纹,所述吊挂的另一端设置有内六角结构,所述吊挂的外螺纹与所述螺纹孔螺纹连接,所述吊挂的轴向中线垂直于所述横梁;
所述负载包括负载块、负载吊钩、第一负载支撑片、第二负载支撑片、第一连接轴及第二连接轴;
所述第一负载支撑片上设置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二负载支撑片上设置有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三通孔相对应,所述第一连接轴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及所述第三通孔;
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四通孔相对应,所述第二连接轴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四通孔;
所述负载吊钩的上端与所述第二连接轴挂接,所述负载吊钩的下端与所述负载块挂接。
所述第一支撑梁与所述第二支撑梁平行且垂直于所述底座。
所述横梁的横截面为方形;在所述横梁的两侧边上均设置有螺纹孔,用于同吊挂螺纹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轴与所述第二连接轴的形状相同。
所述第一连接轴为T字形,且所述第一连接轴的一端设置有外螺纹,用于与螺母螺纹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效的解决轻客橡胶吊挂耐蠕变试验台架问题,台架本体上的横梁前、后均可固定有吊挂,吊挂的间距、吊挂个数,可根据橡胶吊挂的孔距、个数进行适当调整,可实现多个吊挂软垫同时试验;不同形状橡胶吊挂、不同孔距橡胶吊挂可共用一个台架,节约开发台架费用、节省试验时间,缩短整车开发周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台架本体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负载正视图;
图3为台架本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A处放大图;
图5为负载结构示意图。
图6为负载通过橡胶吊挂与台架本体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7为负载通过橡胶吊挂与台架本体连接结构另一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台架本体,2负载,3橡胶吊挂,4橡胶吊挂,11底座,12第一支撑梁,13第二支撑梁,14横梁,15吊挂,21负载块,22负载吊钩,23第一负载支撑片,24第二负载支撑片,25第一连接轴,26第二连接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以下的实施例仅是示例性的,仅能用来解释和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解释为是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
本申请提供一种轻型客车橡胶吊挂试验台架,如图1至图7所示,包括台架本体1及负载2;所述负载通过待试验橡胶吊挂与所述台架本体连接。
所述台架本体1包括底座11、第一支撑梁12、第二支撑梁13及横梁14;所述第一支撑梁的下端及所述第二支撑梁的下端均固定于所述底座上;所述横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梁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横梁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梁的上端固定连接;在本申请中,底座为长方形板材结构,用于支撑本技术方案的吊挂试验台架的结构。
在本申请中,所述第一支撑梁与所述第二支撑梁平行且垂直于所述底座,第一支撑梁的高度与第二支撑梁的高度相同,在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试验的需要,将第一支撑梁的高度与第二支撑梁的高度不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08249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