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圆柱型动力电池温度采集模块有效
| 申请号: | 201621082093.8 | 申请日: | 2016-09-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1348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26 |
| 发明(设计)人: | 李痛快;施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恩吉威新能源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10/42 | 分类号: | H01M10/42 |
| 代理公司: | 北京细软智谷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471 | 代理人: | 付登云 |
| 地址: | 214000 江苏省无锡市宜兴经济***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圆柱 动力电池 温度 采集 模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动力电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圆柱型动力电池温度采集模块。
背景技术
在电动汽车行业,对于电池温度的检测一直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电池对于运行环境很挑剔,电池温度过高,则会产生一系列副反应,进而热失控,温度过低轻则引起容量衰减,重则产生析锂并刺破电池壳体,所以对于电池的温度监控不好,会影响电池的安全使用。
通常情况下,现在往往采用的方式是采集串联或并联电池跨界片周边的温度,这个温度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电流流经跨接片损耗产生的温度,二是由电池本体充放电时所传导出来的一部分热。因为这种方式不是与电池本体直接接触,所以不能直接反应电池做功时放出的热量,因而在高温环境下,可能当采集点的温度达到高温预警状态时,电池本身的温度已达到或超出警戒温度;或者在低温环境下,采温点的温度比电池本体温度低,相对于本体一直是温度延迟的状态,从而导致温度加热元器件对于电池的过分加热,这样增加了电池达到理想工作状态之前的预热时间,同时有些电池是通过自身电量加热,所以这样也增加了电池本身的损耗,减少了电量,导致续航里程下降。再者,温度采集点的固定现在普遍是用螺钉紧固铜鼻子的方式,这样就需要对螺钉固定的紧固力进行检测,增加生产繁琐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圆柱型动力电池温度采集模块,实现直接采集圆柱电池本体的温度,提示温度采集的精度。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圆柱型动力电池温度采集模块,包括圆柱形动力电池,电路板、温度传感器和导热片,所述导热片具有与所述圆柱形动力电池柱面相匹配的弧形导热面,所述导热片的所述弧形导热面贴合固定在所述圆柱形动力电池的柱面上,所述导热片还具有多个针脚,所述导热片通过所述针脚固定在所述电路板上,所述电路板上设有温度采集电路,所述导热片上与所述弧形导热面相对的另一面设有所述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通过导线连接至所述温度采集电路。
进一步地,所述导热片通过所述针脚固定在所述电路板背面。
进一步地,所述电路板上设有通孔,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所述导线穿过所述通孔连接至所述电路板的所述温度采集电路上。
进一步地,所述电路板上与所述温度传感器相对的位置设有所述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导热片的所述弧形导热面通过绝缘导热胶固定在所述圆柱形动力电池的柱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温度传感器通过绝缘导热胶固定在所述导热片上与所述弧形导热面相对的另一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温度传感器为热敏电阻。
进一步地,所述热敏电阻为火柴头热敏电阻。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圆柱型动力电池温度采集模块,通过将导热片一部分设计为与圆柱型动力电池柱面形状匹配的弧形结构,并贴合在圆柱型动力电池柱面上,通过在导热片弧形结构的背面设置温度传感器,这种结构方式可以有效提升温度采集的精度和质量,温度能有效传导到导热片上,然后被温度传感器采集,该采集方式是对圆柱电池本体的温度采集,这样能直接反应电池本体的温度情况,从而更精确地监控电池温度,提高了采集质量,更有效预防高低温给圆柱电池所带来的影响;同时将导热片固定在电路板上,温度传感器通过导线连接至电路板上的温度采集电路,这样可以形成稳固的温度采集结构,可将温度采集的相关部件全部集成在电路板上,结构精简,更进一步地简化的采集结构,利于装配和平时的维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圆柱型动力电池温度采集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圆柱型动力电池温度采集模块的电路板部分示意图。
图中:1、圆柱形动力电池;2、电路板;201、通孔;3、温度传感器;301、导线;4、导热片;401、针脚;5绝缘导热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恩吉威新能源有限公司,未经无锡恩吉威新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08209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