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三重薄膜心血管检测传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621072887.6 | 申请日: | 2016-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436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9 |
发明(设计)人: | 许攀;邓海顺;邓月飞;喻曹丰;代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5/02 | 分类号: | A61B5/02;A61B5/021 |
代理公司: | 合肥顺超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34120 | 代理人: | 周发军 |
地址: | 23200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三重 薄膜 心血管 检测 传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仪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由硅凝胶薄膜、探头薄膜和PVDF压电薄膜组成的心血管检测传感器。
背景技术
传统切脉是一种中医脉搏诊断技术,两千多年来,中医在诊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种技术具有低成本和方便等特点,但需要医生进行长期和复杂的训练。由于其过分依靠医生的临床经验和主观判断,这种人为因数对结果有重大的影响。脉搏信号能够很好的反应心血管健康的状况,并且心血管疾病的细小变化还能体现在波形特征信息中。作为众多生理信号中的一类,脉搏信号历来被中外医学界从中提取有用的生理病理信息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依据。脉搏的生理信号作为早期代谢失调的标志,对人们早期的心血管疾病和动脉硬化预防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运用于测量脉搏波的传感器有红外脉搏传感器、光电脉搏传感器等。红外脉搏传感器和光电脉搏传感器两者都具有结构简单、牢固可靠等优点,但红外脉搏传感器的接受管信号比较微弱在检测的过程中经常导致信号的丢失,光电脉搏传感器在光电转化过程中信号容易受到外界电信号的干扰,导致测量的脉搏不准确。
CN101474067中公开一种“测量脉搏的PVDF阵列触觉传感器”,其采用平面结构形式不能得到准确、稳定的脉搏信号。
CN103340615A中公开一种“血压传感器”,仅有平面结构高分子压电薄膜结构没有弹性体不能获得准确稳定的脉搏信号。
因此,实用新型一种柔性、化学性质稳定、响应速度快、灵敏度高、线性度优良的传感器是非常必要的。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缆相序测定装置,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三重薄膜心血管检测传感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为空腔结构,还包括黄铜衬套,该壳体端部两端呈L型台阶用以支撑黄铜衬套,该壳体和黄铜衬套之间通过绝缘粘胶固定,该黄铜衬套上表面粘贴有应力声学介质传递单元,应力声学介质传递单元表面覆盖探头薄膜,该探头薄膜表面黏贴一层硅凝胶薄膜,所述黄铜衬套下表面粘贴PVDF压电薄膜,在PVDF压电薄膜下方设有电路板且该电路板通过第一空心导柱和第二空心导柱固定在壳体上,所述壳体对应第一空心导柱和第二空心导柱的位置设有第一穿线孔和第二穿线孔,所述电路板通过有线或者无线的方式将信号传送到上位机。
进一步的,所述硅凝胶薄膜由高活性吸附材料制成,所述探头薄膜由超磁致伸缩材料制成,所述应力声学介质传递单元由硅橡胶材料制成。
进一步的,为了提高了传感器的灵敏度,所述硅凝胶薄膜和探头薄膜表面呈为球面形状,可以承受较大外力的同时还对微弱的脉搏伸缩信号反应灵敏,硅凝胶薄膜覆盖在探头薄膜的表面使探头薄膜免受潮湿和灰尘得影响。
进一步的,锂电池电源输入线穿过第一穿线孔与电路板连接,经A/D转化模块转化的电信号经输出线与上位机有线或者无线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PVDF压电薄膜包括上方的负极铜片和下方的正极铜片以及中间的PVDF夹层。
进一步的,所述电路板包括信号调制模块、A/D转化模块和蓝牙模块,所述信号调制模块连接A/D转化模块,所述A/D转化模块通过蓝牙模块或者信号线连接上位机。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方案中三重薄膜心血管传感器将探头薄膜与人体的动脉接触,当动脉伸缩时探头薄膜感应到信号并将信号传递到应力声学介质传递单元并发生变形,该形变导致下方的PVDF压电薄膜形变,使其产生的电荷变化转化成电信号,该信号经过信号调制模块处理后,经A/D转化后通过蓝牙模块或者信号线将信号传送到上位机中,采样人体的脉搏波信号经过数据处理后显示人体的血压和舒张压。在检测的过程中,通过无线传输相关的信号,不受时间、地点、场合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与限制,能够满足被检测者自动活动的需要。这种检测传感器能够进行实时检测、采集并且发送人体生理参数,使生理信息在家庭环境下客观、定量的检测,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上述方案中穿线孔的用途在于:经过A/D转化后的电信号可以选择通过蓝牙模块与上位机无线通信或者电信号的传输线穿过穿线孔与上位机进行有线通信;为锂电池进行充电的电源线可通过穿线孔到达电路板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理工大学,未经安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07288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并行空气过滤
- 下一篇:一种用于地铁牵引供电系统的框架保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