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捕捞网具的沉网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1057551.2 | 申请日: | 2016-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1369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03 |
发明(设计)人: | 杨彦平;刘凯;徐东坡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A01K75/06 | 分类号: | A01K75/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4081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捕捞 网具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渔具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捕捞网具的沉网装置。
背景技术
在江河、湖泊等水体中采用拖网、流刺网等浮动型网具进行捕鱼时,需要将捕捞网具整个没入水体中,并使其下沉至一定的深度,以确保捕获中上层或者中下层鱼类。
本领域并没有专用于捕捞网具的沉网装置,现有技术中通常以砖块、铁链等十分沉重的器材作为网具沉网装置,这些廉价易得的器材虽然能够达到沉网的目的,但在收网时,需要从几米深的水中拉起沉甸甸的砖块、铁链时,十分消耗体力,偶尔的不小心磕碰易对人体形成伤害。尤其是网具规模较大时,吸水后的砖块等放在船舶上时,对船舶的负荷也是个不小的考验,逆水流行驶时表现更加明显。
因此,现有技术中的捕捞网具,在实际操作中困难较大,主要有以下实际问题:(1)砖块、铁链等相对于本装置十分笨重,尤其是砖块吸水后,整个网具重量几乎翻倍;(2)而当网具规格较大时,砖块、铁链的数量增加,尤其收网后对船舶的负荷影响显著,增加了船舶的动力投入;(3)砖块、铁链的受力点集中在一点,容易对捕捞网具造成伤害;(4)砖块、铁链等在作业时容易对船体及人体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影响水上作业安全。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捕捞网具的沉网装置,其较为轻便、不会对船舶的载荷造成较大影响,而且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中,能够避免捕捞网具受力点集中、造成损坏的问题,以及容易对船体或人造成伤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捕捞网具的沉网装置,包括用于与所述捕捞网具连接在一起的柱体,所述柱体具有空腔结构,且所述柱体的底部设有进水口、顶部设有出气口、侧壁设有与所述空腔结构相连通的出水孔。
优选地,所述空腔结构内设有进水控制板,所述进水控制板档在所述进水口处,当所述柱体落水下沉时,在水压的作用下,所述进水控制板浮起、以打开所述进水口;当所述柱体静止时,所述进水控制板下沉、以封闭所述进水口。
优选地,所述进水口处设有用于防止所述进水控制板掉出的挡置件。
优选地,所述柱体为圆柱体结构。
优选地,所述柱体的顶部设有用于挂在所述捕捞网具上的挂钩。
优选地,所述挂钩为多个,且均匀分布在所述柱体的顶部。
优选地,所述柱体的侧壁分布有软体防护部件。
优选地,所述软体防护材料为分布在所述柱体的侧壁的橡胶凸起。
优选地,所述橡胶凸起绕所述柱体的周向分布。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柱体用于与捕捞网具相连接,使用时,将捕捞网具和沉网装置一起抛到水体中,柱体在重力作用下沉入水中,同时,水由柱体的底部的进水口进入到柱体的空腔结构,由于柱体的顶部设有出气口,水进入空腔结构的同时,空腔结构内的空气由顶部的出气口排出。当需要收网时,沉网装置由于在水中受到浮力作用而不会消耗太多体力。当捕捞网具逐渐被拖起,沉网装置逐渐露出水面时,出水孔露出水面后,空腔结构中的水会由出水孔迅速流出,从而节省了作业者的体力消耗,使收网过程相对原有的沉网装置时变得较轻松,从而节省劳动力投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优选方案中,柱体的顶部设有用于挂在所述捕捞网具上的挂钩。而且所述挂钩为多个,且均匀分布在所述柱体的顶部。如此设置,沉网装置能够方便地与捕捞网具相连接,而且沉网装置与捕捞网具的连接点为多个,避免了受力集中而损坏捕捞网具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沉网装置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捕捞网具与沉网装置的示意图;
图1-图2中:
捕捞网具—11、柱体—12、进水口—13、出气口—14、出水孔—15、进水控制板—16、筋条—17、挂钩—18、橡胶凸起--19。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核心在于提供一种捕捞网具的沉网装置,其较为轻便、不会对船舶的载荷造成较大影响,而且在本具体实施方式的优选方案中,能够避免捕捞网具受力点集中、造成损坏的问题,以及容易对船体或人造成伤害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05755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饲养黑水虻的振落机构
- 下一篇:一种新型蝌蚪幼苗收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