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副车架和车身连接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621054331.4 | 申请日: | 2016-09-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071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07 |
发明(设计)人: | 林日根;胡露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世科嘉车辆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00 | 分类号: | B62D2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126 上海市浦东新***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架 车身 连接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副车架,尤其涉及一种副车架与车身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副车架是车辆底盘系统的重要构件,主要包含副车架主体,以及与车身、发动机悬置及悬架等零件连接的连接结构。副车架能够很好的改善汽车的舒适性和操控性,其需要具备足够的强度、连接刚度以及阻隔振动噪音的功能。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制造商及汽车消费者对汽车碰撞安全要求的提高,副车架结构也做着相应的优化,以适应更高的碰撞安全要求,并在整车碰撞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吸能作用,如图1显示的全框架式结构及图2中的半框架式结构,其左右纵梁及本体均在碰撞过程中起着相应的吸能作用。图2中,主要包括副车架本体1,左塔座安装结构2,右塔座安装结构4,左纵梁3和右纵梁5;图3显示的是图2中的塔座结构示意图,其主要包括塔座连接板6,塔座加强板7和副车架安装套管8。
汽车行驶过程中,车身与副车架之间存在较大的冲击,从而副车架与车身的连接处受力较大。为保证副车架与车身的连接强度,现有技术中采用在副车架上焊接一个机加工套管实现与车身的连接(见图3),此类连接结构因在各方向上的强度都比较高,在整车碰撞过程中副车架无法顺利与车身脱开连接实现副车架本体变形吸能,从而导致碰撞能量通过副车架与车身的安装点传递到车身上,导致碰撞结果更恶劣。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副车架和车身连接结构。本实用新型这种结构能够确保在碰撞过程中副车架顺利的与车身脱节,确保碰撞能量传递路线经由副车架的左右纵臂传递到副车架本体而非传递回车身。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一种副车架和车身连接结构,它包括副车架塔座连接板、塔座加强板、副车架安装支撑结构,副车架安装盖板;所述副车架塔座连接板和塔座加强板相互焊接,焊接总成连接支撑副车架本体和副车架安装支撑结构;副车架支撑结构与副车架安装盖板相互焊接;副车架安装时,安装螺栓自下而上穿过副车架支撑结构并将副车架安装盖板与车身纵梁拧紧在一起以实现副车架的安装。
所述的一种副车架和车身连接结构,所述副车架安装支撑结构在前端部位开有U型开口,U型开口方向朝向上方且开口端面与副车架安装盖板下端面贴合;所述副车架安装盖板开有U型开口,U型开口方向朝向车辆前进方向;副车架安装盖板与副车架安装支撑结构焊接,在车辆前进方向上形成一个封闭的U型开孔,所述安装螺栓从该空穿过。
所述的一种副车架和车身连接结构,其中,所述副车架安装结构在副车架与车身安装过程中,安装螺栓只与副车架安装盖板下端面接触,当螺栓拧紧时副车架安装盖板上端面与车身安装端面贴合。
所述的一种副车架和车身连接结构,其中,副车架塔座连接板和塔座加强板与副车架本体均为焊接连接。
所述的一种副车架和车身连接结构,其中,副车架塔座连接板和塔座加强板与副车架安装支撑结构均为焊接连接。
本实用新型通过副车架安装支撑结构的U型开口与副车架安装盖板的U型开口的结合,在车辆前进方向上形成一个封闭的U型口朝上的U型开孔。当车辆在碰撞过程中,碰撞能量通过副车架前端的左右纵梁传递到副车架本体,进一步传递到与车身连接点处,当副车架与车身的连接点的受力超过安装螺栓的拧紧力,副车架就可以通过副车架安装支撑结构与副车架安装盖板形成的U型开孔与安装螺栓脱离连接,从而切断碰撞能量传递回车身,保证副车架的碰撞吸能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现有副车架技术中的全框架式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副车架技术中的半框架式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塔座结构示意图;
图4A、图4B分别是本实用新型技术中的副车架安装结构带安装螺栓左视图和右视图。
图5是图4A或图4B中的副车架安装支撑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中的副车架安装盖板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世科嘉车辆技术研发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世科嘉车辆技术研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05433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镜头可切换式投影仪
- 下一篇:斜率、位准检测和自动补偿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