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智慧型超强指向话筒有效
| 申请号: | 201621041380.4 | 申请日: | 2016-09-0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1361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26 |
| 发明(设计)人: | 温增丰;郑虎鸣;贺志坚;许剑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泉声电子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R1/08 | 分类号: | H04R1/08 |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35203 | 代理人: | 吴成开,徐勋夫 |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智慧型 超强 指向 话筒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话筒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智慧型超强指向话筒。
背景技术
话筒又称麦克风,一种电声器材,属传声器,是声电转换的换能器,通过声波作用到电声元件上产生电压,再转为电能。用于各种扩音设备中。话筒种类繁多,电路简单。分析话筒电路主要掌握两点:(1)信号传输回路分析,比较简单,分析各种话筒输入插口电路。(2)话筒信号放大器分析,话筒放大器是一种小信号低噪声音频放大器,分析话筒电平控制电路并不困难。
然而,目前的话筒普遍存在结构复杂,组装不便,并且指向性差,不能远距离拾音,声音容易失真,从而给使用带来不便。因此,有必要对目前的话筒进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智慧型超强指向话筒,其能有效解决现有之话筒结构复杂、组装不便并且指向性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智慧型超强指向话筒,包括有底壳、干涉管、PCB板、插头以及音头组件;该干涉管的下端与底壳的上端固定连接,干涉管的周侧面上均布有多个连通干涉管内部的槽孔,该PCB板和插头均设置于底壳内,插头与PCB板导通连接并外露于底壳,该音头组件设置于干涉管内,音头组件从干涉管的下端向上端延伸,音头组件的外壁与干涉管的内壁之间夹设有第一钢网,音头组件与PCB板导通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PCB板设置于一套管内,该套管和插头通过一螺丝固定在底壳内。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干涉管的下端与底壳的上端螺合连接固定。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干涉管的上端安装有顶壳,该顶壳与音头组件的上端面之间夹设与固定圈,且固定圈与顶壳之间夹设有第二钢网,第二钢网盖于音头组件的端面上方。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顶壳与干涉管螺合连接固定。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音头组件采用直径为8-25mm的数字麦克风音头。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插头为五针圆插头,插头露于底壳的下端开口内,底壳内设有限位弧形槽和周向圆形定位槽。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干涉管的长度为0-50cm。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
本产品由底壳、干涉管、PCB板、插头和音头组件组成,结构简单,组装方便,并且干涉管与音头组件的配合实现了超强指向性的功能,可以5-10米超远距离拾音,声音不会失真,原声真实自然。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组装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截面图。
附图标识说明:
10、底壳11、限位弧形槽
12、周向圆形定位槽20、干涉管
21、槽孔30、PCB板
40、插头50、音头组件
60、套管70、螺丝
81、第一钢网82、顶壳
83、固定圈84、第二钢网。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包括有底壳10、干涉管20、PCB板30、插头40以及音头组件50。
该底壳10的外形呈圆柱形,该干涉管20的下端与底壳10的上端固定连接,干涉管20的周侧面上均布有多个连通干涉管20内部的槽孔21,在本实施例中,槽孔21为弧形,干涉管20的长度为0-50cm。并且,所述干涉管20的下端与底壳10的上端螺合连接固定,组装方便。
该PCB板30和插头40均设置于底壳10内,插头40与PCB板30导通连接并外露于底壳1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PCB板30设置于一套管60内,该套管60和插头40通过一螺丝70固定在底壳10内。并且,所述插头40为五针圆插头,插头40露于底壳10的下端开口内,方便安装使用;以及,底壳10内设有限位弧形槽11和周向圆形定位槽12,该周向圆形定位槽12用于外来公插插入时防反拉出,可以避免话筒在不确定的动态工作环境中产生接触不良的影响以及防反拉出效果也非常安全明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泉声电子有限公司,未经东莞泉声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04138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计算机的室内一氧化碳报警系统
- 下一篇:气源柜排风监控及报警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