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囊肿‑胃肠吻合术用引流管有效
申请号: | 201621013417.2 | 申请日: | 2016-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310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14 |
发明(设计)人: | 刘建强;王雯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建强;王雯 |
主分类号: | A61M25/14 | 分类号: | A61M25/14;A61M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济纬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429 | 代理人: | 傅崇安 |
地址: | 350025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囊肿 胃肠 吻合 引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特别是一种囊肿-胃肠吻合术用引流管。
背景技术
胰腺假性囊肿多继发于急慢性胰腺炎和胰腺损伤,由血液、胰液外渗以及胰腺自身消化导致局部组织坏死崩解物等的聚积,不能吸收而形成,囊壁由炎性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囊内无胰腺上皮层衬垫;
目前的治疗方案重要分为非手术治疗以及手术治疗;
其中手术治疗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方法;
(1)手术切除胰腺假性囊肿囊壁由炎症纤维结缔组织构成,与周围脏器紧密粘连,勉强分离易导致出血和周围脏器损伤,施行切除指征仅限于:①慢性胰腺炎诱发的交通性且伴胰管梗阻的慢性胰腺假性囊肿。此类囊肿外引流往往无效,内引流复发率又高;②胰尾部多房性胰腺假性囊肿内外引流均效果不佳;③对于胰头部的囊肿如不能排除肿瘤性囊肿或同时考虑治疗慢性胰腺炎因素时,方可行胰十二指肠切除;胰尾部胰腺假性囊肿可行胰尾部切除如囊肿与脾脏粘连紧密强行分离易导致大出血,特别是30岁以上的成年人可考虑行囊肿、胰尾、脾一并切除。
(2)内引流术凡直径>6厘米,囊壁成熟的囊肿。一般将时间定为6周,因为6周以上囊壁已经坚厚,且不易自然消退,CT扫描对判断囊壁是否成熟有重要价值;胰腺假性囊肿特别是与胰管相通且伴胰管狭窄者,可考虑行此术。
(3)手术吻合①囊肿十二指肠吻合术囊肿十二指肠吻合易出现出血、胆瘘、胰瘘等严重并发症,因此选择要慎重,操作需仔细。②囊肿胃吻合术优点是胃强有力的蠕动,有助于囊肿排空,加速囊壁的塌陷,同时胃内容进入囊腔可抑制胰腺各种酶的活动,防止酶对囊壁的腐蚀,缺点是未经消化的胃内容进入囊腔,造成囊腔继发感染碱性胰酶进入胃内刺激胃窦导致胃泌素大量分泌,可诱发溃疡病的发生。
(4)外引流术有众多缺点易腐蚀皮肤,会丢失大量水、电解质,蛋白质及胰液,术后处理较为困难,囊肿复发率21%~28%,方法:①造袋术此法除了具有外引流的所有缺点外需每天换药易逆行感染,切口愈合困难,且极易形成胰瘘,因此仅用于全身情况极差,囊壁与腹壁很贴近,且囊壁甚薄的患者。②囊肿蘑菇管或T管引流术找到囊肿,切开且处理囊内容物后,安置T管或蘑菇引流管,间断全层关闭囊肿切口,引流管穿过大网膜引出体外。本法可避免对皮肤的腐蚀且毋需每天换药,可减少逆行感染,亦不会影响切口愈合。
(5)近年来采用囊肿胃内外一期引流术和囊肿空肠Roux-en-Y内外一期引流术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此法既有内引流和外引流各自的优点又可摒弃两者的缺点。
其中,由于外引流后,胰瘘的发生率甚高,故目前多数学者渐渐趋向于内引流手术。外引流术后的并发症较多,依次为胰瘘、腹腔脓肿、胰腺炎、囊肿复发和出血。内引流术中首选为囊肿-胃肠吻合术。本手术可使囊肿消散。对不适合囊肿-胃吻合术者,可按Roux-en-y法将囊肿引流入空肠内或十二指肠内。但此手术治疗不排除复发的可能。
现有内引流术通过在囊肿-胃肠之间建立“通道”将囊肿腔内的囊液引流至胃肠内。但是现有手术存在以下缺点,首先,在囊肿-胃肠之间建立“通道”容易脱落,其次,容易出现胃肠液倒灌的情况,造成囊肿内感染。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效果好的囊肿-胃肠吻合术用引流管。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囊肿-胃肠吻合术用引流管,它主体为一带有通孔且通孔贯穿前后端面的管体,管体的两端分别为胃肠端和囊肿端,胃肠端置于胃部,囊肿端置于囊肿腔或脓肿腔内,所述管体为口径由两端向中部递减的管状结构。
较之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1管体的中部设置口径小于管体两端的口径,使得管体能够嵌在囊肿和胃之间的通道,2增加了软管设置,使得液体只能单向流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a。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b。
标号说明:1管体、2软管、11胃肠端、12囊肿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内容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囊肿-胃肠吻合术用引流管,它主体为一带有通孔且通孔贯穿前后端面的管体1,管体1的两端分别为胃肠端11和囊肿端12,胃肠端11置于胃部,囊肿端12置于囊肿腔或脓肿腔内,所述管体为口径由两端向中部递减的管状结构。通过管体为口径由两端向中部递减的管状结构,使得管体能够嵌在胃和囊肿腔之间开设的孔洞内,不易发生脱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建强;王雯,未经刘建强;王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01341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头戴式音频采集装置和头戴式耳机
- 下一篇:一种旋转式耳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