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便于出料的炒茶机有效
| 申请号: | 201621000537.9 | 申请日: | 2016-08-3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241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14 |
| 发明(设计)人: | 郑绍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御龙尊茶业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23F3/06 | 分类号: | A23F3/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创佳为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11362 | 代理人: | 韩炜 |
| 地址: | 558200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于 炒茶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茶叶机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炒茶机。
背景技术
在茶叶的生茶工艺流程中,有一道工序为杀青(炒茶),具体的是将茶鲜叶置于高温环境中,使茶叶中的氧化酶在高温环境下被破坏或者最大程度的抑制,阻止氧化过程发生。现阶段很多炒茶机无法实现均匀翻炒,茶叶的品相难以得到保证,而一些带耙状炒茶机构的自动炒茶机由于炒耙和炒茶筒之间的刚性接触而容易损伤茶叶。茶叶炒制结束后也不能及时把茶叶移出炒茶容器外,另外很多炒茶通过电阻通电加热或者依靠传统能源的使用来提供炒茶需要热量,热能利用效率低,造成环境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出料的炒茶机,该炒茶机带有耙状的炒茶机构,可实现茶叶的均匀翻炒,并且在耙齿上加设刷头以减少对茶叶的损伤。伸缩装置配合旋转轴承杆的使用可快速将茶叶移出炒茶筒外,该炒茶机使用电磁圈进行加热,配合隔热层的使用,可显著提高热能的利用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便于出料的炒茶机,包括外层壳体和炒茶筒结构,所述外层壳体左侧连接电机和减速器,电机动力输出端连接传动杆,传动杆上设有耙形炒茶机构,外层壳体下方的矩形框架内设有伸缩装置,伸缩机构底部连接矩形框架,顶部设有滑轮,外层壳体放置在滑轮上。
前述便于出料的炒茶机,所述耙形炒茶机构包括耙身和设置在上端面的耙齿组成,耙齿为凸台结构,耙齿末端均设有刷头,刷头主体和耙齿上均设有螺纹孔,刷头主体上端面均匀设置刷条,下端与耙齿通过螺丝楔形连接。
前述便于出料的炒茶机,所述炒茶筒左上侧开设进料口,右侧设有出料口挡板,外层壳体连接导料槽。
前述便于出料的炒茶机,所述外层壳体和炒茶筒之间设有电磁线圈和隔热层。
前述便于出料的炒茶机,所述外层壳体下方设有金属杆,金属杆两端设有轴承装置,轴承装置和外层壳体之间通过支撑架焊接,金属杆两端焊接在凹形架内。
前述便于出料的炒茶机,所述矩形框架一侧设置有开关面板和电磁加热控制器,开关面板分别与电机、减速器、电磁线圈以及伸缩装置电气相连,电磁加热控制器与电磁线圈电气相连。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电机和炒茶机构实现自动化炒茶,在炒茶机构上设置耙齿,使茶叶在炒制的过程中受热均匀,保证茶叶的品相。耙齿末端加设刷头,以减小耙齿和炒茶筒之间刚性接触对茶造成的损伤。利用伸缩机构可快速将炒好的茶叶从炒茶筒中移出,节省了人力也加快了炒茶速度。本实用新型利用电磁线圈加热,解决了利用电阻通电加热和使用传统能源加热方式中热能利用效率低和污染环境等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滑轮视图;
图3是炒茶机构视图;
图4是金属杆视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
1-外层壳体,2-炒茶筒,3-电机,4-减速器,5-传动杆,6-炒茶机构,7-矩形框架,8-伸缩机构,9-进料口,10-出料口挡板,11-导料槽,12-电磁线圈,13-隔热层,14-金属杆,15-支撑架,16-轴承装置,17-控制开关,18-电磁加热控制器,19-耙齿,20-刷头,21-凹形架,22-耙身,23-刷头主体,24-螺纹孔,25-滑轮,26-刷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限制的依据。
实施例。一种便于出料的炒茶机,其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外层壳体1和炒茶筒2结构,所述外层壳体1左侧连接电机3和减速器4,电机3动力输出端连接传动杆5,传动杆5上设有耙形炒茶机构6,外层壳体1下方的矩形框架7内设有伸缩装置8,伸缩机构8底部连接矩形框架7,顶部设有滑轮25,外层壳体1放置在滑轮25上。
所述耙形炒茶机构6包括耙身22和设置在上端面的耙齿19组成,耙齿19为凸台结构,耙齿19末端均设有刷头20,刷头主体23和耙齿19上均设有螺纹孔24,刷头主体23上端面均匀设置刷条26,下端与耙齿19通过螺丝楔形连接。
所述炒茶筒2左上侧开设进料口9,右侧设有出料口挡板10,外层壳体1连接导料槽11。
所述外层壳体1和炒茶筒2之间设有电磁线圈12和隔热层13。
所述外层壳体1下方设有金属杆14,金属杆两端设有轴承装置16,轴承装置16和外层壳体1之间通过支撑架15焊接,金属杆14两端焊接在凹形架内2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御龙尊茶业有限公司,未经贵州御龙尊茶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00053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