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混连式混合动力系统发电机安装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1620971159.2 | 申请日: | 2016-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547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6 |
发明(设计)人: | 周辉;徐凌飞;任杰;殷农民;朱洪雷;方舒;史先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7/12 | 分类号: | B60K17/12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34115 | 代理人: | 鲍文娟,金凯 |
地址: | 230051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连式 混合 动力 系统 发电机 安装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混连式混合动力系统发电机安装支架。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新能源系统在客车上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其中混合动力汽车的应用最为广泛。混合动力汽车是将发动机、驱动电机与动力蓄电池通过控制系统相组合,驱动电机可提供或补充提供车辆爬坡、加速时所需转矩,又可以吸收并存储内燃机富余的功率和车辆制动能量,从而可达到大幅度降低油耗,减少污染物排放。混合动力按连接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串联式、并联式及混连式,目前应用最普遍的为混连式。混连式与其他两种连接方式最大的区别在于混连式混合动力系统中有一个单独的发电机,通过发动机的带动实现发电功能,从而为驱动电机提供电能。目前,尚没有针对混连式混合动力系统发电机安装的安装支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连式混合动力系统发电机安装支架,该安装支架可调节皮带的涨紧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包括用于连接发电机的电机支架,所述电机支架的上端面为倾斜面,且其倾角与发动机倾角一致,所述的电机支架上设有用于调节皮带涨紧度的调节机构。
所述的电机支架包括底架、设置在底架上方且与底架通过螺栓轴铰接相连的上支架,所述的底架包括水平方向布置的底板,所述的底板上连接有倾斜布置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倾斜角度与发动机倾角一致,所述连接板的两端分别设有固定螺栓轴的耳座。
所述的上支架为倒置的U型折弯件,包括顶板及与顶板相连的两侧板,所述的两侧板与耳座之间通过螺栓轴相连,所述的顶板上设有与发电机相连的第一安装孔,所述的上支架上还设有用于固定调节机构的侧支架,所述的侧支架垂直于上支架的一侧侧板设置。
所述的两侧板之间设有与螺栓轴相配合的轴套,所述轴套的两端设有润滑轴套,所述的润滑轴套上设有对螺栓轴进行润滑的润滑油道。
所述的调节机构包括贯穿侧支架设置的螺杆,所述的螺杆位于侧支架下方的端部与底座相连,所述的螺杆位于侧支架上方的杆体上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与上弹簧座及下弹簧座相固定,所述的螺杆位于侧支架上方的端部设有螺纹段,该螺纹段上设有锁紧螺母。
所述的弹簧包括相互嵌套的第一弹簧与第二弹簧,所述的第二弹簧嵌套在第一弹簧内。
所述的底座上设在固定螺杆的固定座,所述的螺杆通过螺栓连接于固定座上。
所述底座以及电机支架的底板分别与固定在底架上支架安装板相连。
所述的下弹簧座与上支架之间设有橡胶垫。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的电机支架上设有与发动机倾角一致的斜面,可保证发电机皮带轮与发动机皮带轮在一个平面内,同时通过电机支架上设置的调节机构可以调整皮带的涨紧度,整体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左视图;
图3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底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上支架的主视图;
图6是图5的俯视图;
图7是图5的B-B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支架安装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与发电机相连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图3、图9、图10所示的一种混连式混合动力系统发电机安装支架,包括用于连接发电机100的电机支架1,电机支架1的上端面为倾斜面,且其倾角与发动机倾角一致,电机支架1上设有用于调节皮带300涨紧度的调节机构。在混连式混合动力系统中,发电机通过皮带300与发动机皮带轮相连,在发动机的驱动下实现发电。
进一步的,电机支架1包括底架11、设置在底架11上方且与底架11通过螺栓轴2铰接相连的上支架12,如图4所示,底架11包括水平方向布置的底板111,底板111上连接有倾斜布置的连接板112,连接板112的倾斜角度与发动机倾角一致,连接板112的两端分别设有固定螺栓轴2的耳座113。连接板112的倾斜角度与发动机倾角一致,从而保证发电机皮带轮与发动机皮带轮在一个平面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97115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带有电子降温系统的摩托车
- 下一篇:三重阻尼卧式电子油门踏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