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生产微晶石的压延辊有效
申请号: | 201620955891.0 | 申请日: | 2016-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681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01 |
发明(设计)人: | 蓝海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亦准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3B13/16 | 分类号: | C03B13/16;C03C10/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信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335 | 代理人: | 戴凤仪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生产 微晶石 压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晶石制造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生产微晶石板的压延辊。
背景技术
微晶石在行内称为微晶玻璃陶瓷复合板,它是建筑陶瓷领域中的高新技术产品,它以晶莹剔透、雍容华贵、自然生长而又变化各异的仿石纹理、色彩鲜明的层次、鬼斧神工的外观装饰效果,以及不受污染、易于清洗、内在优良的物化性能,另外还具有比石材更强的耐风化性、耐气候性而受到国内外高端建材市场的青睐。微晶石作为一种建筑陶瓷材料,其在生产过程先通过挤出设备挤出微晶石的融状胶体,再经过拉伸设备,把微晶石的融状胶体经过压延辊压延成型,现有技术中的压延辊的内部进水冷却方式采用一端进水一端出水的结构,这样会导致进水端的温度比出水端的温度要低,当融状胶体的微晶石经过这样温度不均匀的冷却后,会产生变形,导致微晶石成型后会不平整,从而使得产品的生产质量低,而且出水端的温度有可能达不到把融状胶体的微晶石冷却成型,这样会导致融状胶体的微晶石冷从出水端溢流出去,浪费了材料,增加了生产成本;还有一种冷却结构为两端进水,然后分成四个内腔,水流进四个内腔内,再从两端出水,这样会导致冷却结构复杂,而且应该水要先从满比较大容量的四个内腔再流出,因为四个内腔的容积大,水流的温度变化就小,这样对融状胶体的微晶石的冷却速度就慢,从而也会导致生产效率也慢。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生产质量高、冷却速度快和生产效快的用于生产微晶石的压延辊。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
一种用于生产微晶石的压延辊,所述压延辊为空心圆柱体,所述压延辊的两端分别设有进出水接头,所述压延辊内设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的两端分别设有同一中心线的分水内胆,所述分水内胆的一端靠近进出水接头且设有进水口,所述分水内胆的另一端设有出水口,所述进出水接头包括第一水管和设置在第一水管内的第二水管,所述第二水管与进水口相连接,所述分水内胆的外壁与压延辊的内壁形成第一出水道,所述第二水管的外壁与第一水管的内壁形成第二出水道,所述第一出水道与第二出水道相连通。
所述分水内胆的直径小于压延辊的容纳腔的直径。
所述第二水管的直径小于第一水管的直径。
所述分水内胆一端的侧面设有支撑片,另一端设有“U”字状的支撑抵靠片,所述支撑抵靠片的一端抵靠在进出水接头的一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在压延辊的两端分别设有进出水接头和在压延辊内设有容纳腔,容纳腔的两端分别设有同一中心线的分水内胆,分水内胆靠近另一个分水内胆的一端设有出水口,分水内胆靠近进出水接头的一端设有进水口,进出水接头包括第一水管和设置在第一水管内的第二水管,第二水管与进水口相连接,分水内胆的外壁与压延辊的内壁形成第一出水道,第二水管的外壁与第一水管的内壁形成第二出水道,第一出水道与第二出水道相连通,这样水就能从压延辊的两端进入到分水内胆内,再从分水内胆的出水口流出,最后由压延辊与分水内胆形成的第一出水道和第二出水道把水排出压延辊,从而能循环不断对的微晶石进行冷却,这种两进两出的冷却结构,结构简单,因为可以两端进水并同时两端出水,使得压延辊内的温度均匀,不会影响微晶石的冷却成型,从而提高了生产的质量;由于出水道内的水容量不大,当进水道进水时会加快出水道水的流速,从而加快了微晶石的冷却速度还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分水内胆的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
如图1到图3所述的一种用于生产微晶石的压延辊,所述压延辊1为空心圆柱体,所述压延辊1的两端分别设有进出水接头2,所述压延辊1内设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的两端分别设有同一中心线的分水内胆3,所述分水内胆3靠近另一个分水内胆的一端设有出水口4,所述分水内胆3靠近进出水接头2的一端设有进水口5,所述进出水接头2包括第一水管6和设置在第一水管6内的第二水管7,所述第二水管7与进水口5相连接,所述分水内胆3的外壁与压延辊1的内壁形成第一出水道8,所述第二水管7的外壁与第一水管6的内壁形成第二出水道9,所述第一出水道8与第二出水道9相连通。
所述分水内胆3的直径小于压延辊1的容纳腔的直径。
所述第二水管7的直径小于第一水管6的直径。
所述分水内胆3一端的侧面设有支撑片10,另一端设有“U”字状的支撑抵靠片11,所述支撑抵靠片11的一端抵靠在进出水接头2的一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亦准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东莞亦准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95589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