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T梁下穿式负弯矩张拉施工用行走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620930828.1 | 申请日: | 2016-08-2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461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21 |
| 发明(设计)人: | 王雄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1D21/00 | 分类号: | E01D21/00 |
| 代理公司: | 昆明正原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53100 | 代理人: | 金耀生,罗继元 |
| 地址: | 810007 青海*** | 国省代码: | 青海;6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梁下穿式负 弯矩 施工 行走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公路桥梁施工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T梁下穿式负弯矩张拉施工用行走装置。
背景技术
T梁指横截面形式为T型的梁。其两侧挑出部分称为翼缘,中间部分称为梁肋(或腹板)。由于其相当于是将矩形梁中对抗弯强度不起作用的受拉区混凝土挖去后形成的。与原有矩形抗弯强度完全相同外,却既可以节约混凝土,又减轻构件的自重,提高了跨越能力,在道路桥梁施工中得到广泛使用。现有T梁在铺设时,其下部设置有连接T梁的牵拉孔,需要人工携带牵拉油缸等设设备到达T梁翼缘下方穿设牵拉钢绳对T梁进行连接。目前人工进行负弯矩张拉施工操作时,多采用吊绳或者其它一些简易的辅助设备进行,该种操作方式操作灵活性差,施工安全性不高,且由于施工人员操作时移动不便且肢体动作受限,导致施工速度慢,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了一种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可有效提供施工效率的T梁下穿式负弯矩张拉施工用行走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T梁下穿式负弯矩张拉施工用行走装置,包括架体,安装于架体上端的操作平台,安装于操作平台周围的防护栏,安装于架体下端的行走轮,安装于架体上的爬梯,以及安装于架体上的施工装置;所述施工装置包括两根竖直设置的丝杆,旋拧于丝杆上带转柄的螺套,套装于丝杆上且位于螺套下端的托座,以及固定连接于丝杆下端的施工作业平台;所述操作平台上设置有两条平行的导槽,两所述托座的下端均设置有滑轮且分别与两导槽滑动配合。
优选的是,所述防护栏包括设置于操作平台上的立柱,以及连接立柱的水平钢条。
优选的是,所述架体上设置有斜拉杆。
优选的是,所述施工作业平台设置有连接丝杆的加强连杆。
优选的是,所述丝杆的下部设置有连接两丝杆的挡条。
优选的是,所述托座上端设置与螺套下端嵌装的凹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可有效保证负弯矩张拉施工人员及张拉设备的安全。其能够快速调整施工作业平台的高度以及水平位置,最大程度的便于施工人员作业,极大的提高施工效率。且施工人员可自由灵活的站立于施工作业平台上,相应的操作设备及工具也可放置于施工作业平台上,操作灵活性更高,安全性也得以提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左视放大图,其中未示出T梁。
图3为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3所示T梁20下穿式负弯矩张拉施工用行走装置,包括架体1,安装于架体1上端的操作平台2,安装于操作平台2周围的防护栏3,安装于架体1下端的行走轮4,安装于架体1上的爬梯5,以及安装于架体1上的施工装置;所述施工装置包括两根竖直设置的丝杆6,旋拧于丝杆6上带转柄7的螺套8,套装于丝杆6上且位于螺套8下端的托座9,以及固定连接于丝杆6下端的施工作业平台10;所述操作平台2上设置有两条平行的导槽11,两所述托座9的下端均设置有滑轮12且分别与两导槽11滑动配合。
所述防护栏3包括设置于操作平台2上的立柱31,以及连接立柱31的水平钢条32。
所述架体1上设置有斜拉杆13,加强架体1的强度。
所述施工作业平台10设置有连接丝杆6的加强连杆14,确保施工作业平台10的稳定性和连接的可靠性。
所述丝杆6的下部设置有连接两丝杆6的挡条15,于施工作业平台10处形式围栏,一来确保丝杆的相对稳定,二来可提高施工作业平台10的作业的安全性。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托座9上端可设置与螺套8下端嵌装的凹槽(图中未示出),进一步保证螺套8旋转的稳定性,显然可以以在螺套8与托座9的接触部位设置推力球轴承,降低螺旋旋转的阻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93082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