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血氧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0926772.2 | 申请日: | 2016-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1427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8 |
发明(设计)人: | 周珺;王志宇;高晓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公安部第一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B5/1455 | 分类号: | A61B5/1455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伦律师事务所11477 | 代理人: | 张俊国 |
地址: | 1000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检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互联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血氧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血氧是指人体血液中的氧气,当人体中的血氧饱和度高于正常值时,会导致体内细胞老化;当人体中的血氧饱和度低于正常值时,会造成人体供氧不足,进而导致头晕、无力、呕吐,甚至危及生命。市面上存在一些血氧仪,其主要测量指标是血氧饱和度和脉率。大部分血氧仪通常都是用户在闲暇时用来检测一下自身血氧饱和度和脉率,这种间歇性检测并不能很好的预防血氧饱和度过低给人体带来的危害。
基于此,现有技术中提出以下两类血氧仪:
指夹式血氧仪:这种血氧仪由血氧探头和血氧分析模块组成,血氧探头佩戴在用户手指上,用来收集人体的脉搏信号,血氧分析模块佩戴在用户手腕上,用来通过脉搏信号分析人体血氧饱和度和脉率。
耳夹式血氧仪,这种血氧仪是将血氧探头挂在耳垂上来收集人体的脉搏信号,血氧分析模块佩戴在用户手腕上,用来通过脉搏信号分析人体血氧饱和度和脉率。
但是,上述两种血氧仪中,指夹式血氧仪由于佩戴在用户手上,会限制佩戴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耳夹式血氧仪由于夹在耳垂上,加紧力不宜过大,因而,容易脱落,且由于血氧分析模块也是佩戴在用户手腕上,也会对佩戴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一定的限制和影响。上述两种血氧仪均不适宜长时间的血氧检测。
因此,如何提出一种在不影响佩戴者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基础上,进行长时 间的血氧检测的血氧检测装置,是一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血氧检测装置,用以在不影响佩戴者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基础上,进行长时间的血氧检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血氧检测装置,包括:
头带本体;
信号采集器,固定于所述头带本体内侧,用于采集佩戴者头部的脉搏波信号:
处理组件,固定于所述头带本体内侧,与所述信号采集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将血氧仪所需要的信号采集器和处理组件固定在头带上,从而通过头带实现血氧探测仪的功能,佩戴者只需要将头带本体佩戴就可以实现长时间的血氧检测,无需单独佩戴血氧仪,因而,能够在不影响佩戴者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基础上,进行长时间血氧探测。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采集器底座,位于所述头带本体内侧,用于承载所述信号采集器。
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采集器底座来承载信号采集器,实现了对信号采集器的固定,避免信号采集器脱落。
在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采集器底座上设置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
所述信号采集器包括:
双频发光管,镶嵌于所述第一凹槽中,用于交替向佩戴者头部发射红光和红外光;
光频接收器,镶嵌于所述第二凹槽中,与所述双频发光管连接,用于当接收到所述双频发光管发射的红光的反射光和红外光的反射光时,将所述反射光的发光强度转换成所述脉搏波信号。
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将信号采集器中的双频发光管和光频接收器都镶嵌在采集器底座上的凹槽中,避免双频发光管和光频接收器对佩戴者额头的挤压,提高了血氧探测装置佩戴时的舒适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处理组件,包括:
计算部件,与所述光频接收器连接,用于根据所述光频接收器转换后的脉搏波信号计算血氧饱和度和脉率;
无线传输部件,与所述计算部件连接,用于将所述计算部件计算得到的血氧饱和度和脉率的计算结果发送给预设终端;
供电部件,分别与所述信号采集器、计算部件及无线传输部件连接,用于向所述信号采集器、计算部件和无线传输部件供电。
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将血氧饱和度和脉率的计算结果发送给预设终端,从而可以通过终端显示佩戴者的血氧饱和度和脉率,无需再单独设置血氧饱和度和脉率的显示装置,节省了成本,并且,通过终端显示佩戴者的血氧饱和度和脉率,使血氧饱和度和脉率的查看更加方便。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处理组件,还包括:
外壳,用于封装所述计算部件、无线传输部件及供电部件;
开关,固定于所述外壳上,与所述双频发光管连接,用于控制所述双频发光管的开启和关闭;
充电指示灯,固定于所述外壳上,与所述供电部件连接,用于在所述供电部件的电量不足的时候发出充电指示;
充电接口,固定于所述外壳上,与所述供电部件连接,用于在连接电源时为所述供电部件充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公安部第一研究所,未经公安部第一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92677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辆占用的雷达感测
- 下一篇:模块化平面多扇区90度视场雷达天线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