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IC‑MBR技术的印染废水处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20907197.1 | 申请日: | 2016-08-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1270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26 |
发明(设计)人: | 鲁晓凯;孙兴雷;王鸿洋;李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立泉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杭州千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3246 | 代理人: | 黎双华 |
地址: | 200082 上海市杨***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ic mbr 技术 印染 废水处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废水处理系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IC-MBR技术的印染废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印染行业是我国的重点污染行业,据国家环保局统计,2013年纺织业废水排放量和污染物总量分别位居全国工业部门的第三位和第四位。其中废水排放量达到21.5亿吨,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的11.2%;排放废水中CODCr(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达到25.4万吨,占全国工业废水CODCr的8.9%。
印染废水含大量染料、助剂、重金属离子、甲醛、卤化物等,这些污染物质大多难降解,有些甚至具有致癌、致畸变作用,如果不经过处理直接排放至水体,对生态环境尤其是水环境的威胁和危害巨大。
印染废水具有水量大、成分复杂、有机物含量高、难降解、色度高等特点,可生化性较差,属较难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传统的生化处理技术很难保证出水达标。并且随着印染工艺上PVA浆料、新型助剂等难生化降解物质的大量使用,印染废水的处理难度的大大增加。
基于上述印染废水的特点,并且随着国家对环保的要求日益严格,印染废水的处理已成为制约印染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迫切需求一种新的印染废水处理系统。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印染废水难处理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IC-MBR技术的印染废水处理系统,该系统主体工艺采用IC厌氧反应器与MBR膜反应器组合技术,处理效果明显,经该系统处理的印染废水,其出水水质达到《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87-2012)直接排放标准。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IC-MBR技术的印染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依次通过管路连接的格栅、调节池、反应池、沉淀池、IC反应器(内循环厌氧反应器)、MBR反应器(膜生物反应器)和污泥池,所述沉淀池、IC反应器、MBR反应器的排泥口分别与污泥池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格栅池设置粗、细两道格栅,粗格栅的栅距为15-20mm,细格栅的栅距为3-5mm。格栅的作用是拦截废水中的较大悬浮物质,保护提升泵和减少后续处理单元的负荷。
所述调节池的作用是调节印染废水的水质和水量,使其不受废水高峰流量或浓度变化影响,水力停留时间不少于6h。
所述反应池用于混凝反应,去除印染废水中的悬浮物质,降低废水的浊度。所述反应池投加的药剂包括NaOH、PAC、PAM。
所述沉淀池用于混凝反应后絮体和水的分离,获得澄清水质,满足后续生化处理的进水要求。
所述IC反应器为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包括混合区、第一反应室、第二反应室、内循环系统和二级三相分离区五个部分。
所述MBR反应器为一体化膜生物反应器,包括膜组件、膜支架、集水管、曝气框架、曝气管和软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于IC-MBR技术的印染废水处理系统具有占地面积小、有机负荷高、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出水水质稳定、易于自动化管理等优点,印染废水通过本系统处理,废水中各类污染物质得到有效去除,出水满足国家排放标准,对减轻环境污染压力,促进印染企业发展壮大有重要意义。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系统结构图。
图中1.格栅,2.调节池,3.反应池,4.沉淀池,5.IC反应器,6.MBR反应器,7.污泥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基于IC-MBR技术的印染废水处理系统,包括格栅(1)、调节池(2)、反应池(3)、沉淀池(4)、IC反应器(5)、MBR反应器(6),上述装置通过管路依次连接,所述沉淀池(4)、IC反应器(5)、MBR反应器(6)还分别与污泥池污泥池(7)连接。
印染废水首先经过格栅(1)进行预处理,系统设置粗、细两道格栅,粗格栅用于拦截印染废水中呈悬浮或漂浮状态的大块固形物,细格栅位于粗格栅之后,用于进一步去除废水中的细小悬浮物质或颗粒,保护后续处理单元。
格栅(1)出水进入至调节池(2)进行水量和水质的混合与均匀,保证后续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行,降低水质水量波动对系统处理的影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立泉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立泉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90719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