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医用输液机有效
申请号: | 201620875348.X | 申请日: | 2016-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61983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彭鸿娟;党志蔚;赵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彭鸿娟 |
主分类号: | A61M5/145 | 分类号: | A61M5/145;A61M5/168;A61M5/36;C08L27/18;C08K13/04;C08K3/08;C08K3/30;C08K7/06;C08K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005 山东省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医用 输液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领域,特别是一种医用输液机。
背景技术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常用的一种给药方式,根据药物的性质、患者体质的不同,静脉输液速度也不同。输液过快、过慢均难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甚至影响护理安全。
传统的输液方式输液速度控制差,在输液时需要将输液瓶或输液袋吊高,输液时不方便患者移动,在空间较小的救护车内,也不方便将输液瓶或输液袋吊高;将输液瓶或输液袋吊高的输液方式,在发生有空气进入到输液管路时也不会发出警报,对病人来说是十分危险的。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在病人输液存在的现有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输液流量控制更加精准,能够针对不同病人、不同药液进行不同流量的输液,更加耐用的、可靠性更高的医用输液机。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医用输液机,包括:智能控制系统、报警装置、驱动装置及活塞往复泵,所述报警装置、驱动装置及活塞往复泵分别与智能控制系统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有的只能控制系统能够实时监测输液情况,并对输液控制更加精准,便于调节输液的流量大小,从而实现针对不同的病人、不同药液进行不同流量的输液,通过使用活塞往复泵能够降低输液机的成本,而活塞往复泵作为输液机的动力源,能够提高输液机的可靠性,使得输液机更加耐用。
进一步地,所述活塞往复泵包括泵体及活塞体,活塞体安装在泵体的侧面,泵体内设有泵腔,泵腔与活塞体的活塞腔连通,活塞体内设有活塞杆,活塞体与活塞杆之间设有密封环。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活塞杆的来回移动,从而将介质抽送给病人输液,这种结构的活塞往复泵结构小、安装方便、可靠。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变频电机、减速器及偏心轮,变频电机通过减速器与偏心轮配合安装,偏心轮通过连杆机构与活塞杆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偏心轮通过连杆机构与活塞杆连接,使得电机在带动偏心轮转动时,能够使得活塞杆来回移动从而为输液机提供动力。
进一步地,所述智能控制系统包括:ARM处理器、存储器及触摸控制屏,ARM处理器与存储器、变频电机及触摸控制屏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ARM处理器能够迅速、准确处理接收到的信号,通过设有的触摸控制屏能够更加直观观察输液信息,能够有效控制电机的转动,从而精准控制输液的流量。
进一步地,所述活塞体的下部开有与泵腔连通的进液流道,上部开有与泵腔连通的出液流道,所述进液流道及出液流道内分别设有进液单向阀及出液单向阀;所述进液单向阀及出液单向阀为浮球单向阀,浮球单向阀的浮球材质为蓝宝石/PTFE/陶瓷。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有的浮球单向阀,并且浮球的材质为蓝宝石/PTFE/陶瓷,使得浮球单向阀的开/闭反应迅速,蓝宝石/PTFE/陶瓷材质的浮球无毒,保证药液的安全、有效。
进一步地,所述活塞体与活塞杆之间设有限位套,所述限位套的材质为陶瓷,活塞杆的材质为表面经过氮化的医用316L不锈钢;所述密封环设于靠近泵腔的活塞杆的末端,密封环包括截面为矩形的环体与截面为梯形的环锥,环体设于环锥内,环锥的外圆密封面上设有2~4个截面为等腰三角形的圆环,所述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的角度为60~70°,密封环的材质为复合聚四氟乙烯;活塞体的内壁经氮化处理。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有的陶瓷的限位套能够保证活塞杆的轴向移动,大大降低活塞杆偏心移动,从而影响活塞杆的密封,这种结构大大增加了活塞杆的密封的可靠性;活塞杆表面经过氮化处理能够增加不锈钢的硬度,降低活塞杆的磨损,增加活塞杆的使用寿命;通过在密封环上设有梯形的环锥,环锥上设有多个圆环,从而能够大大增加密封的可靠性,并且形成多级密封,通过将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的角度为60~70°,能够使得等腰三角形的圆环的两腰能够对圆环与活塞体内壁形成有效支撑,并且不会形成翻卷,增加密封的可靠性;而复合聚四氟乙烯的密封环能够增加密封的耐磨性、抗磨性、降低摩擦系数,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杀菌能力上。
进一步地,密封环的复合聚四氟乙烯材质的各组分质量配比为:聚四氟乙烯乳液:80~85份;纳米银:2.5~4.5份;二硫化钼粉末:5~6.5份;碳纤维:4~7份;石墨粉:2.5~3.5份。
所述纳米银的粒径直径为35~50nm,碳纤维为碳纤维粉末,所述碳纤维粉末的单丝直径为7微米,长径比为2:1~4:1。
所述复合聚四氟乙烯的制备方法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彭鸿娟,未经彭鸿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87534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