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中医内科用进针器有效
申请号: | 201620828863.2 | 申请日: | 2016-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526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6 |
发明(设计)人: | 曲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曲霞 |
主分类号: | A61H39/08 | 分类号: | A61H39/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70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中医 内科 进针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进针器,尤其涉及中医内科用进针器。
背景技术
针灸是传统中医的瑰宝,一般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按照一定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各类手法,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随着现代中医学的不断发展,针法发展众多,对于医师的经验、技术要求也更高。随之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配套智能设备进行辅助,而进针器就是其中一种。进针器的使用提高了广大中医师的工作效率,实现了患者自主使用。但在现代中医内科中,仍然需要一种进针器,以配合将针快速刺入人体后再缓慢将针进入的针灸手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中医内科用进针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中医内科用进针器,包括壳体、电磁销部、慢进部、控制部、针和弹簧。
所述电磁销部固定于壳体一侧,慢进部固定于壳体另一侧,所述控制部固定于壳体上端。所述弹簧上端固定壳体内。所述针位于壳体内。
所述弹簧上端与壳体固定。所述针上端有台阶凸起。所述台阶凸起与弹簧下端接触。所述台阶凸起上表面与圆柱腔上表面接触。凸起侧边与电磁销部的销头连接。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固定,壳体下部形成圆柱腔。所述电磁销部包括电磁单元和销头。所述控制部与电磁单元连接。所述销头伸入壳体的一侧有斜切面,所述销的另一侧固定有永磁体。
所述慢进部与壳体固定。所述慢进部包括卡头、一级杆、一级液管、二级杆、二级液管、连接管和电机。所述卡头位于壳体的圆柱腔内,所述卡头一端穿过壳体的滑槽与一级杆固定。所述一级杆插入一级液管内。所述一级液管内有液体,一级液管下端连接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一端与一级液管内腔连接,另一端与二级液管下端连接。所述二级液管内有二级杆,所述二级液管内有液体,所述二级杆上端有轮齿,与电机输出轴齿轮为齿轮啮合传动。所述电机与控制部连接,电机的输出轴固定有齿轮。所述电机为直流减速电机。所述控制部固定在上壳体上端,包括固定按钮、进针按钮、急停按钮、警示灯、控制器和电源。所述警示灯固定于上壳体上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能有效、快速的将针快速扎入人体,并缓慢推进,提高治疗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壳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卡头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部示意图。
图例说明:
1、壳体;2、电磁销部;3、慢进部;4、控制部;5、针;6、弹簧;101、上壳体;102、下壳体;3a、液体;201、电磁单元;202、销头;301、卡头;302、一级杆;303、一级液管;304、二级杆;305、二级液管;306、连接管;307、电机;5a、台阶凸起;1a、圆柱腔;1b、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参见图1至图2,中医内科用进针器,包括壳体1、电磁销部2、慢进部3、控制部4、针5和弹簧6。
电磁销部2固定于壳体1一侧,慢进部3固定于壳体1另一侧,所述控制部4固定于壳体1上端。弹簧6上端固定壳体1内。针5位于壳体1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曲霞,未经曲霞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82886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