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血管指引导管有效
申请号: | 201620810801.9 | 申请日: | 2016-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6026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4 |
发明(设计)人: | 刘煜敏;谢斐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M25/00 | 分类号: | A61M25/00;A61M25/01;A61B17/00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42222 | 代理人: | 齐晨涵 |
地址: | 43007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血管 指引 导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用品与医疗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指一种血管指引导管。
背景技术
介入治疗是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的一种微创性治疗,就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将特制的导管,导丝等精密器械,引入人体,对体内病态进行诊断和局部治疗。在处理血管类疾病中,由于血管路径曲折,加上血流动力作用,导管等介入材料难以进入目标血管,即使能勉强进入,其指引导管到达位置后不稳定,难以提供足够的支持力,有可能导致指引导管移位或者脱出于需治疗血管外,影响后续手术。
例如,三型弓下右颈动脉狭窄采用脑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予以治疗,常规行右侧颈总动脉造影,确定颈动脉狭窄的部位和狭窄程度。在超滑泥鳅导丝引导下将导引导管送至狭窄处近心端1至2厘米范围处后撤出泥鳅导丝,将微导丝经导引导管穿过颈动脉狭窄部位并放置于远端血管固定。将保护伞沿微导丝通过导引导管送至狭窄部位远端,释放保护伞颈外动脉可不用保护伞装置。将球囊沿伞丝送至颈动脉狭窄处,扩张狭窄部位后撤回球囊。将记忆支架沿伞丝送至颈动脉狭窄处并释放,造影显示支架贴壁完好,狭窄部位明显改善后回收保护伞。由于血管路径曲折,加上血流动力作用,指引导管或者造影导管等介入材料难以进入右侧颈动脉系统,即使能勉强进入,其指引导管到达位置后不稳定,难以提供足够的支持力,有可能导致指引导管移位或者脱出于需治疗血管外,导致血栓保护装置向下滑脱,以及支架不能准确释放于狭窄部位,给治疗带来灾难性后果。因此三型主动脉弓患者右侧颈动脉狭窄的支架成形术一直存在技术难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就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血管指引导管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血管指引导管,包括具有韧性的导管本体,所述导管本体由上部弓形段和下部直管段构成,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导管本体侧壁上开有导引侧孔和若干固定侧孔,所述导引侧孔和固定侧孔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所述直线平行于下部直管段的轴线,所述导引侧孔位于上部弓形段弓背与下部直管段结合处,所述固定侧孔位于下部直管段。
进一步地,所述导管本体的最下端一个固定侧孔与上部弓形段头部的距离为5-10cm。
优选地,所述固定侧孔的间距为0.5-1.5cm。用以针对离目标血管不同距离的血管叉口段。
更进一步地,所述导引侧孔和固定侧孔的孔径均大于等于0.014inch。有利于在手术中0.014inch微导丝从导引侧孔3和固定侧孔4中穿入和穿出。
再进一步地,所述上部弓形段和下部直管段的外径相同且均大于等于 8F。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在指导导管上设置侧孔,并穿有微导丝,指引导管进入目标血管,而微导丝进入岔路血管对指引导管提供足够的支持力,保持指引导管的稳定性,降低导管移位和脱出的风险。且设置若干个固定侧孔,用以针对离目标血管不同距离的血管叉口段,应用范围广、通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血管指引导管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应用于脑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示意图。
图中:导管本体D,上部弓形段1,下部直管2,导引侧孔3,固定侧孔4,微导丝5,颈总动脉6,颈动脉7,右侧锁骨下动脉8,肱动脉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中所示的血管指引导管,包括具有韧性的导管本体D,导管本体D 由上部弓形段1和下部直管2段构成,导管本体D侧壁上开有导引侧孔3 和若干固定侧孔4,导引侧孔3和固定侧孔4位于同一直线上,这条直线平行下部直管段2的轴线,导引侧3孔位于上部弓形段1的弓背与下部直管段2结合处,固定侧孔4位于下部直管段2。
为适应不同目标血管与叉管段的距离要求,固定侧孔4之间的间距设置为0.5-1.5cm,优选间距为1cm。其中导管本体的最下端一个固定侧孔与导管本体头部的距离为5-10cm。导引侧孔3和固定侧孔4的孔径均大于等于0.014inch,有利于在手术中0.014inch微导丝从导引侧孔3和固定侧孔4 中穿入和穿出。为了让微导丝与常规泥鳅导丝同时在导管本体D内进出。所述导管本体D外径大于等于8F。
本实用新型血管指引导管的固定方法如下:
S1准备微导丝,并将微导丝一端血管指引导管的上部弓形段头端穿入,从导引侧孔穿出,再从距离合适的固定侧孔穿入下部直管段,形成穿有微导丝的导管本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大学,未经武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81080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设有多级封堵的气管套管
- 下一篇:一种多侧孔单凤冠胆道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