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脑部引流导管有效
| 申请号: | 201620738326.9 | 申请日: | 2016-07-1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1385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03 |
| 发明(设计)人: | 村松阿欣;周少华;胡峰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大正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61M25/00 | 分类号: | A61M25/00;A61B5/01;A61B5/03 |
| 代理公司: | 青岛联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37227 | 代理人: | 高洋 |
| 地址: | 264209 山东省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脑部 引流 导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脑部引流导管。
背景技术
脑科术后颅内会不断产生积液,需要进行引流。脑科(神经外科)开颅术后的引流一直以来没有统一的规范和器材,目前通常的做法是埋入导尿管或普通硅胶管代替,引流效果不理想,而且无法实时测得颅内的压力和温度,而颅内压力和温度对于患者来说非常重要。另一方面,管壁容易堵塞,固定管体也比较困难,给临床工作带来麻烦。(有时上述方法引流不畅,形成血肿或血块,不得不二次开颅解决。)
“一种脑部可视穿刺引流系统”(105520769A)公开了一种脑部可视穿刺引流系统,包括扫描装置、计算机、显示屏、穿刺固定装置、引流管和摄像装置,用于脑室外引流术或硬膜下血肿外引流术是抢救严重颅内出血、阻塞性脑积水颅内高压等严重疾患时提高穿刺的准确性,但只能提供颅内的影像,并不能实现测温测压。
“颅内血肿穿刺引流管”(CN 202740589U)公开了用于穿刺引流吸除血肿的引流管,包括两个出口端,方便医护人员操作。但是同样不能实现测温测压。
实用新型内容
根据上述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在脑部引流过程中实时进行测温和测压的脑部引流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于:一种脑部引流导管,它包括管体,管体前端设有若干个引流孔,管体前端端部设有测压芯片,管体的管壁内设有测温导线,测温导线前端伸出引流孔外。
优选的是:所述管体的管壁内设有若干个支撑导丝。通过支撑导丝可以提高引流管的可操作性,同时提高管壁的坚韧性,防止管壁受折或堵塞而阻碍引流的进行。
优选的是:所述的支撑导丝均匀分布在管壁内。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可以是管壁均匀受力,防止一侧受折或吸扁。
优选的是:所述的脑部引流导管还设有给药装置,所述的给药装置包括与管体内管壁相通的给药管和与给药管相连的给药阀。通过给药装置,实现在引流的同时给颅内给药,进行颅内的消毒等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在正常进行脑部引流的同时实时测定颅内的温度和压力,对于医生掌握病人颅内状况非常有帮助,当颅内温度或压力超过设定限时,测温导线和测压芯片所连的报警器可以提出警示,以帮助医生及时采取措施,减少病人危害的发生。同时加设给药装置,实现了不引流的时候可以进行颅内给药,帮助病人消除病灶或者有助于病人康复。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中,1-管体;2-引流孔;3-测压芯片;4测温导线前端;5-测温导线;6-给药管;7-给药阀;8-支撑导丝。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2、3所示的一种脑部引流导管,它包括管体1,管体1前端设有若干个引流孔2,管体1前端端部设有测压芯片3,管体1的管壁内设有测温导线5,测温导线5前端伸出引流孔2外。管体1的管壁内设有若干个支撑导丝8。支撑导丝8均匀分布在管壁内。
如图4所示的脑部引流导管还设有给药装置,给药装置包括与管体1内管壁相通的给药管6和与给药管6相连的给药阀7。
使用时,颅内手术完成后,进行包扎前,将本脑部引流导管伸入颅内,手持管体1往颅内送,送到合适位置时进行固定包扎。开启监控设备,本引流导管在引流的同时通过管体1前端端部的测压芯片3测定颅内压力,传输到显示设备上,通过测温导线前端4测定颅内温度,并传输到显示设备上。当报警器报警时,医生可以根据现场进行诊断,以及时对病人做出应急治疗,防止意外的发生。
当然,当不进行引流时,可以给颅内输送药物,通过给药阀7给药,药物经留给药管6进入引流管内,并进入颅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大正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山东大正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73832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