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中小工业锅炉复合吸收液除尘脱硫脱硝一体化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0729134.1 | 申请日: | 2016-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623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0 |
发明(设计)人: | 刘盛余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53/80 | 分类号: | B01D53/80;B01D53/60;B01D47/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225 四川省成都市双***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中小 工业锅炉 复合 吸收 除尘 脱硫 一体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发明涉及一种中小工业锅炉复合吸收液除尘脱硫脱硝一体化装置,尤其是针对中小工业锅炉烟气在一个装置中同时除尘脱硫脱硝,实现其一体化。
背景技术
我国在用燃煤工业锅炉数量众多,是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且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的居住区和工业区,已对当地的环境空气质量产生较大影响。据了解,2012 年燃煤工业锅炉累计排放烟尘约410 万吨、SO2 约 570 万吨、NOx 约 200 万吨,分别占全国排放总量的32%、26%和 15%左右。新修订的《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2014)大幅度降低了燃煤工业锅炉烟尘、SO2 、NOx 等污染物的排放限值。随着燃煤工业锅炉烟气污染物排放限值的日趋严格,加快高效燃烧、脱硫脱硝和除尘改造工程建设是我国燃煤工业锅炉节能减排的迫切要求。
目前工业锅炉烟气污染物治理的基本技术路线仅仅在锅炉出口普遍采用加装除尘器(静电或布袋除尘器、以布袋为主的方式;但仍然有一些中小容量的工业锅炉使用多管式旋风除尘器)及脱硫塔分别实现对烟尘和 SO2的脱除,并未设置单独的脱硝装置,也没有充分考虑 Hg 的脱除。这样已经能够达到《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的要求。随着新标准中 NO x 排放限值的大幅降低以及 Hg 及其化合物排放限值的提出,现有的工业锅炉烟气污染物治理技术路线已经难以达到要求,亟须改进。
目前,应用最广、技术最为成熟的脱硫和脱硝技术分别是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技术(WFGD)和选择性催化还原法脱硝技术(SCR)。这两种技术通过在燃煤锅炉的后部分别单独安装脱硫和脱硝设备从而去除烟气中的SO2 和NOx,但设备和运行成本高昂,很多企业难以承受,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能大大降低投资和运行成本。为适应目前及未来大气污染控制的需要,开发同时烟气脱硫脱硝新设备逐渐成为该领域的发展趋势。
为此,针对目前的技术现状,本发明开发出一种中小工业锅炉复合吸收液除尘脱硫脱硝一体化装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中小工业锅炉烟气没有脱硝,或者单独建设脱硝塔,成本高、脱硝效率不高等技术问题,设计了一种中小工业锅炉复合吸收液除尘脱硫脱硝一体化装置。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中小工业锅炉复合吸收液除尘脱硫脱硝一体化装置,包括烟气出口段A,螺旋除雾段B,湍球脱硝段C,喷淋泡沫脱硫段D,其特征在于各段在同一塔体上,烟气从塔底进入依次通过喷淋泡沫脱硫段D、湍球脱硝段C、螺旋除雾段B和烟气出口段A,喷淋泡沫脱硫段D和湍球脱硝段C之间通过法兰21连接,湍球脱硝段中脱硝复合吸收液与喷淋泡沫脱硫段中脱硫吸收液不互相混合。
所述的一种中小工业锅炉复合吸收液除尘脱硫脱硝一体化装置, 其特征在于其中的喷淋泡沫脱硫段D包括烟气入口1,螺旋筛网2,脱硫吸收液储液槽6,脱硫循环浆液泵7,脱硫喷嘴3,其特征是烟气从烟气入口1进入,与从脱硫喷嘴3喷淋出的脱硫吸收液完成喷淋烟气脱硫,脱硫副产物从脱硫副产物出口20排除。
所述的一种中小工业锅炉复合吸收液除尘脱硫脱硝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的湍球脱硝段C包括空心套管9,脱硝吸收液遮盖板11,脱硝复合吸收液回流管12,脱硝复合吸收液储液槽15,脱硝循环浆液泵16,脱硝喷嘴13,其特征是空心套管9底部与法兰21密封连接,空心套管9顶部与脱硝吸收液遮盖板11是通过圆形孔板22连接,在湍球脱硝段C装有湍球塑料球23。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是烟气从烟气入口1进入,与从脱硫喷嘴3喷淋出的脱硫吸收液完成喷淋烟气脱硫,脱硫副产物从出口20排除。脱硫后的烟气经法兰21、套管9,然后从圆形孔板22侧边流出与脱硝喷嘴13喷出的脱硝复合吸收液完成喷淋烟气脱硝,脱硝复合吸收液通过脱硝复合吸收液回流管12进入脱硝复合吸收液储液槽15经脱硝循环浆液泵16继续喷淋脱硝,脱硝副产物从脱硝副产物出口24排除。脱硫脱硝后的烟气经除雾器18从烟气出口19排出。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未经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72913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