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蒸汽发生器水室封头腔体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620700458.2 | 申请日: | 2016-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63637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28 |
发明(设计)人: | 林绍萱;尤岩;巢孟科;黄俊;李晨;钟云;孟剑;张锴;应秉斌;张可丰;翁娜;宋印玺;周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
主分类号: | G21C15/00 | 分类号: | G21C15/00;G21C1/00;G21C19/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精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1253 | 代理人: | 冯子玲 |
地址: | 200233***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蒸汽 发生器 水室封头腔体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核反应堆的蒸汽发生器设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小型模块化反应堆的蒸汽发生器。
背景技术
小型模块化反应堆采用紧凑式布置方式。紧凑式布置是在分散布置的基础上取消了设备之间的管道,而将设备直接通过进出口管嘴连接,反应堆设备布置紧凑化从而节省系统所需的布置空间。由于取消了设备之间的大尺寸连接管嘴,降低了发生大破口失水事故的可能性,因此反应堆安全性得到提高。由于反应堆压力容器和蒸汽发生器之间取消了主管道,它们通过管嘴直连,必须设计一种特殊结构。为实现此结构需对蒸汽发生器的水室封头内部腔室进行设计,并将水室封头和泵壳设计成一体化结构以进一步达到紧凑式布置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蒸汽发生器水室封头腔体结构。
蒸汽发生器水室封头腔体结构包括水室封头和泵壳;所述水室封头和泵壳一体化设置;所述水室封头具有第一容腔;所述泵壳具有第二容腔;所述第一容腔和所述第二容腔连通。
优选地,所述水室封头由封头整体锻件组成。
优选地,还包括水室隔板;所述水室隔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容腔内,将所述第一容腔分割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
优选地,所述水室封头上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第一容腔和所述第二容腔连通;还包括进出口管嘴隔板;所述进出口管嘴隔板设置于所述开口内,将所述开口分割为进口和出口;所述进口与所述第一容腔连通;所述出口与所述第二容腔连通。
优选地,还包括水室隔板;所述水室隔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容腔内,将所述第一容腔分割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进口连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室封头腔体结构所属的蒸汽发生器,与反应堆压力容器采用单管嘴直接连接,取消了主管道,进出口管嘴隔板将反应堆冷却剂分成上部热侧和下部冷侧。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室封头腔体结构所属的蒸汽发生器,适用于小型模块化紧凑式反应堆布置方案。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室封头腔体结构所属的蒸汽发生器,进出口管嘴隔板的设置提供了反应堆冷却剂进入蒸汽发生器的热侧流道和离开蒸汽发生器的冷侧流道。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室封头腔体结构所属的蒸汽发生器,泵壳与水室封头一体化设计,取消了泵壳与水室封头的连接焊缝,达到了紧凑式布置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符合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蒸汽发生器水室封头腔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符合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蒸汽发生器水室封头腔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和2所示,蒸汽发生器水室封头腔体结构包括水室封头1和泵壳2;所述水室封头1和泵壳2一体化设置;所述水室封头1具有第一容腔11;所述泵壳2具有第二容腔21;所述第一容腔11和所述第二容腔21连通。
优选地,所述水室封头1由封头整体锻件组成。
优选地,还包括水室隔板3;所述水室隔板3设置在所述第一容腔11内,将所述第一容腔11分割为第一腔室12和第二腔室13。
优选地,所述水室封头1上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第一容腔11和所述第二容腔21连通;还包括进出口管嘴隔板4;所述进出口管嘴隔板4设置于所述开口内,将所述开口分割为进口51和出口52;所述进口51与所述第一腔室12连通;所述出口52与所述第二容腔21连通。
本实施例水室封头-泵壳一体化结构的制造可通过“锻造+机加工”相结合的工艺实现。具体方式为先整体锻造成型,对于锻造无法直接实现的内部腔室通道,通过机加工成型。水室封头整体锻件的主要制造流程为:冶炼铸锭→锻造→锻后热处理→粗加工→超声波检测→性能热处理→机加工取样→检验(化学成分、机械性能、金相检验等)→机加工→无损检测。随后将泵壳腔室、泵壳腔室出口流道进行机加工成型。最后再将水室隔板与进出口管嘴隔板分别通过焊接与水室封头整体锻件连接。
结合图2,说明本实施例蒸汽发生器水室封头腔体结构的内部流道和外部接口,并用文字简述反应堆冷却剂流体流动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未经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70045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