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微针的智能给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20666819.6 | 申请日: | 2016-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15039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8 |
发明(设计)人: | 陈健敏;黄梅萍;刘诗琦 | 申请(专利权)人: | 莆田学院 |
主分类号: | A61M37/00 | 分类号: | A61M37/00 |
代理公司: | 福州市景弘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5219 | 代理人: | 林祥翔,黄以琳 |
地址: | 3511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智能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针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微针的智能给药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微针是一种能够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器械。当它作为促渗器械使用时,一般需要采用两步:第一步:先让微针作用于皮肤,在皮肤上形成微通道;第二步:再把药物制剂涂抹于微针作用后的皮肤上。这种传统的作用方法,被称为两步法,科学工作者认为比较繁琐,为此开发了新型的微针,如包膜微针、可溶性微针等,这些微针是直接把药物放在微针上,因此作用时,只需要把微针作用于皮肤,避免再次涂抹药物,所以只需要一步。而这样只需要一步的微针,有一个非常致命的弱点:由于微针的尺寸小,表面积不足,能够承载的药量有限,所以这类微针只适合那些高活性的生物制品,大大限制了微针应用的范围。在实现上述微针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存在如下问题:
1、传统的微针作用需要两步,比较繁琐,使用者需要自己将微针作用于皮肤,作用的力度和角度很容易影响微针刺入行为,最终影响微针促渗的效果。另外,微针作用后的皮肤,只有十分微小的孔洞,肉眼很难观察准确,这又可能造成,在第二步涂抹药物时,涂抹到没有微针作用的部位,而没有实现微针的促渗。
2、改良的新型微针,虽然实现一步法,但是由于微针尺寸小,所以承载的药量有限,应用范围狭窄。
3、传统微针的使用,主要靠手动,使用者不熟悉微针使用方法,容易造成微针折断在皮肤内等医疗事故;药物涂抹过程也是手动,容易造成给药剂量不准确,药物损失等问题。
4、传统微针的两步法作用方式,难以实现持续给药。
实用新型内容
为此,需要提供一种基于微针的智能给药装置,用于简化微针给药步骤,使用方便,给药剂量不受限制,实现持续性给药。
为实现上述目的,发明人提供了一种基于微针的智能给药装置,包括微针给药机构以及用于穿戴微针给药机构的穿戴机构;
所述微针给药机构包括外壳、微针、微型电机、微型泵、储药池、给药圈、输药导管、单片机以及电源,
所述给药圈设置在外壳的底端,所述输药导管设置在给药圈的内壁上,所述微型泵设置在储药池的底部,微型泵与输药导管相连接,所述外壳的底端设有开口,所述微针设置在外壳内,所述微型电机用于驱动微针相对外壳,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做垂直上下往复运动,所述微针位于第一位置时微针的末端位于外壳底端的开口处,所述微针位于第二位置时微针的末端位于给药圈的底端;
所述单片机分别连接并控制微型电机和微型泵,所述电源分别与单片机、微型电机、微型泵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基于微针的智能给药装置为手表结构,所述穿戴机构为表带,所述微针给药机构为表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输药导管的一端管口与微型泵相连接,输药导管的另一端管口设置在给药圈内壁的底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微针给药机构还包括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设置在外壳的顶端,控制面板分别与单片机、电源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储药池为外壳上表面的凹槽,所述凹槽上设有盖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微针给药机构还包括齿轮以及丝杆,所述齿轮设置在微型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丝杆与齿轮相啮合,丝杆的末端通过螺纹连接与微针的背称结构相连接。
区别于现有技术,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控制微型电机来控制微针进给作用力度和时间,微针刺完后,通过控制微型泵来控制给药量和给药时间长短的控制。通过储药池将药物输送到给药圈内,给药不受微针尺寸的影响,能够实现药量的最大化,大大拓展了微针促渗给药的应用范围;本技术方案做成智能化的给药装置,能够实现持续化的智能给药,通过微型泵还可以将给药圈内的药物抽回来,循环利用,不浪费药物。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基于微针的智能给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基于微针的智能给药装置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基于微针的智能给药装置的单片机电路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微针给药机构;
11、外壳;
111、开口;
112、盖体;
12、微针;
121、背称结构;
13、微型电机;
131、齿轮;
132、丝杆;
14、微型泵;
15、储药池;
16、给药圈;
17、输药导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莆田学院,未经莆田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66681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安全级别高的互联网后台管理控制系统
- 下一篇:高空紧急逃生装置